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2篇 |
免费 | 89篇 |
国内免费 | 61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17篇 |
航天技术 | 204篇 |
综合类 | 29篇 |
航天 | 2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本文结合我站DVOR设备实际情况阐述边带缺口告警而其它参数正常、设备自动换枫的故障现象及解决方法,并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快、更好地排除此类故障。 相似文献
532.
对在EXCO溶液中预腐蚀后的LC4CS光滑试件和缺口试件进行疲劳试验,得到不同预腐蚀时间的S-N曲线及预腐蚀疲劳缺口系数。通过分析腐蚀过程,阐述了腐蚀对疲劳缺口系数的影响机理,建立了描述预腐蚀疲劳缺口系数的两参数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LC4CS材料的疲劳缺口系数随预腐蚀时间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其拐点出现在剥蚀开始阶段。 相似文献
533.
以维修各种大型民用飞机垂直尾翼的移动式专用修理坞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修理坞行走驱动系统的组成、特点及液压系统,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液压负载敏感阀在定量泵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针对性研究。 相似文献
534.
对TCAS的原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岩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994,12(1):35-44
本文基于对防撞基本概念的理解,分析了TCAS工作原理,并结合实际工作过程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535.
介绍了CCD光学成像敏感器的功能和组成,以及低噪声视频电路、高速数据处理平台、抗杂光干扰算法、杂光干扰地面试验验证方法等关键技术,并给出了相关测试结果.实际飞行结果表明,CCD光学成像敏感器相机各项指标满足任务书要求,在最后的对接段最远测量距离达164m,位置测量精度优于2mm,滚动轴姿态测量精度优于0.03°,横轴姿态精度优于0.1°,位置和姿态测量精度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536.
537.
星敏感器星点能量分布数学模型及其对精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高斯能量分布与实际星点能量分布存在偏差的问题,推理了高斯能量分布模型的合理性并进行了仿真验证.针对星图去噪预处理建立了高斯去底能量分布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采样中的饱和现象建立了高斯顶底均去能量分布数学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比较了两种模型参数对于星点提取精度的影响特性,可以为提高星敏感器星点提取精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8.
针对航天器自主导航方法不适合高超声速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问题, 研究了基于非开普勒轨道的高超声速临近空间飞行器自主天文导航方案. 论述了基于非开普勒轨道的自主天文导航机理, 通过对高超声速临近空间飞行器受力分析, 建立了动力学方程; 利用矢量倒数法则推导出空间运动方程; 设计了基于非开普勒轨道的状态模型和基于星光折射间接敏感地平的观测模型, 采用卡尔曼滤波进行了仿真验证. 仿真结果表明, 基于非开普勒轨道的高超声速临近空间飞行器自主天文导航可达到较高的位置和速度精度. 相似文献
539.
基于星敏感器角速度估计的陀螺故障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星载惯性基准单元 (IMU)正常工作的陀螺的冗余度不满足奇偶方程法条件时 ,无法进行陀螺的故障诊断。本文通过卫星稳态运行期间高精度星敏感器输出的姿态四元数信息 ,根据卫星姿态运动学方程和姿态动力学方程 ,采用非线性广义卡尔曼滤波 (EKF)得到星体角速度的估计值。在此基础上 ,通过设计的故障诊断方案对陀螺故障进行定位。数学仿真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40.
惯性姿态敏感器是卫星姿态测量的重要部件,需要检测和处理微弱的电信号,同时还需要输出加温、电机驱动和激磁等大功率信号,因此整机电磁兼容性设计是实现产品高精度测量的关键技术.提高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能主要在于控制电磁干扰,在总结产品研制经验的基础上对控制产品内部互扰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典型案例对惯性姿态敏感器内部的"拍频干扰"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