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篇
航空   68篇
航天技术   25篇
综合类   23篇
航天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针对舰炮在使用过程中,炮塔座圈经常出现的摩擦磨损问题,通过 Adams软件进行动力学仿真,研究了后坐缓冲装置对炮塔座圈接触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借助 FORTRAN编程语言进行弹流润滑分析计算,研究不同环境温度及座圈转速对炮塔座圈润滑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安装后坐缓冲装置后,炮塔座圈油膜压力减小而油膜厚度增大;随着转速的增加,油膜压力几乎不变,油膜厚度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油膜压力变小,油膜厚度变大。揭示了舰炮在特定工作情况下的温度及转速的合理范围,有助于提升舰炮服役性能。  相似文献   
52.
高小青  徐元铭  李法林 《飞机设计》2011,31(2):45-47,70
针对空投物资方式中物资的安全着陆问题,采用舱体结构对空投救生装备进行缓冲保护.本文在对舱体空投问题进行了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显式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空投舱体着陆冲击进行模拟计算,根据仿真计算所得的舱体在冲击过程中的动态响应,来确定舱体结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体现了设计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53.
针对时速400?km高铁隧道口的微气压波研究,建立了基于三维可压缩非定常N?S方程和RNG?k-ε?双方程湍流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并通过动模型试验对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文中分析了隧道长度、缓冲结构(带斜切的扩大段)长度和缓冲结构开孔数对微气压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隧道长度内,微气压波幅值随着隧道长度的增加逐渐增大;隧道口设置带斜切(30°)的等截面扩大段缓冲结构能有效缓解微气压波幅值,且随着缓冲结构的长度增加,微气压波幅值的缓解率先增大后减小,其中缓冲结构长88.56?m时缓解效果最佳,缓解率可达59.2%;该缓冲结构开孔后能进一步缓解微气压波幅值,缓冲结构开2个孔时的缓解效果最佳,缓解率可达70.9%.本文提出的缓冲结构能使得5?km及以下长度隧道的微气压波幅值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研究成果对时速400?km/h高速铁路隧道口缓冲结构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4.
自从美国政府将隐秘近半个世纪的震惊世界的“罗斯韦尔”事件真相公之于众以来,人们越来越坚信,有许多事实真相迄今仍对公众隐瞒。本文披露的事件就是其中一个震惊世界的例证。非同寻常的发射1970年秋,在美国内华达州沙漠边缘的一个军事试验场上,正准备一次非同寻常的发射:一个装有圆锥形整流罩的90米高的钛制圆柱体飞行器耸立在发射塔上,它直径30米,总重4000吨。  相似文献   
55.
现有的起落架虽然可根据行程和压力的变化来调整阻尼力的变化,但是调整系数有限并且不能根据不同着陆速度改变控制策略;磁流变技术起落架缓冲器则克服了上述缺点,可调系数显著增大,可以根据不同着陆速度改变控制策略。本文设计了一种磁流变缓冲器,并对其落震性能与控制策略进行分析,控制目标为降低载荷峰值,增大缓冲器效率。首先运用位移控制的方法控制电流,在着陆过程中使得缓冲力平缓增大到峰值,以实现控制目标;其次采用模糊控制策略控制起落架着陆,基于着速度大则控制电流大,加速度大则控制电流小的控制思想,设计了模糊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方法提高了缓冲效率,较好地实现了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56.
介绍了5SJX1-DJ数字磁带机为满足恶劣的环境条件,所进行的加固设计:温度自动调节装置和隔振缓冲装置的设计,重点叙述了关键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57.
58.
59.
针对传统着陆器缓冲装置无法复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小型着陆器,通过各关节上的摩擦制动装置吸收着陆冲击能量,由电机及扭簧组件实现再次起飞后着陆腿的姿态恢复,可满足多点飞跃探测的月表探测任务。完成了一维落震中单套着陆腿在竖直方向上的缓冲吸能动力学分析;基于径向基(RBF)代理模型,面向三种典型着陆工况,采用多目标协同优化方法,对单套着陆腿各关节制动扭矩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缓冲吸能关节可有效降低着陆器在落震过程中的加速度峰值。最后进行了整机多工况落震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各着陆响应均满足设计要求,也可保证良好的着陆过程稳定性,可为中国后续开展星表单次任务多点位探测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0.
在弹射型舰载机牵制就位之前,弹射杆触发缓冲钩产生冲击载荷.相关构件应能承受该载荷而不丧失功能或发生结构破坏.基于局部变形及能量守恒原理,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计算冲击载荷的方法,并通过试飞实测数据验证了算法的合理性.本研究可为机/舰结构抗冲击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