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64篇 |
免费 | 1393篇 |
国内免费 | 105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7274篇 |
航天技术 | 1684篇 |
综合类 | 1283篇 |
航天 | 33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4篇 |
2023年 | 349篇 |
2022年 | 432篇 |
2021年 | 464篇 |
2020年 | 464篇 |
2019年 | 415篇 |
2018年 | 238篇 |
2017年 | 367篇 |
2016年 | 361篇 |
2015年 | 350篇 |
2014年 | 500篇 |
2013年 | 505篇 |
2012年 | 683篇 |
2011年 | 687篇 |
2010年 | 548篇 |
2009年 | 625篇 |
2008年 | 630篇 |
2007年 | 646篇 |
2006年 | 518篇 |
2005年 | 524篇 |
2004年 | 453篇 |
2003年 | 394篇 |
2002年 | 367篇 |
2001年 | 385篇 |
2000年 | 299篇 |
1999年 | 239篇 |
1998年 | 255篇 |
1997年 | 195篇 |
1996年 | 260篇 |
1995年 | 208篇 |
1994年 | 218篇 |
1993年 | 172篇 |
1992年 | 164篇 |
1991年 | 146篇 |
1990年 | 109篇 |
1989年 | 115篇 |
1988年 | 88篇 |
1987年 | 101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44.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45.
着眼于提升临近空间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能源利用效率,文章探究环形CW型原表面回热器通道流动换热与熵产特性。以其换热单元体为研究对象,采用k-ε湍流模型和周期性边界条件,通过分析回热器流道出口截面的速度和温度参数分布,讨论了冷热侧进口参数(雷诺数、温度)对回热器流动特性与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雷诺数会使冷热侧出口截面温度降低、速度提升,形成中心涡,使流道侧壁摩擦阻力及压力损失增大,导致回热器换热性能下降。熵产分析验证了此结论:随雷诺数增大,换热单元总熵产率增大。雷诺数不变时,改变冷热侧进口温度,结合面优度系数和总熵产率的综合变化,得到回热器的最佳工作温度为燃气进口温度874.8 K、空气进口温度485.6 K。 相似文献
46.
47.
主成分分析用于近红外光谱定量测定高硅氧/酚醛预浸料树脂含量及挥发份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分析了酚醛树脂固化过程的光谱变化,发现高硅氧/酚醛预浸料的近红外光谱经一阶导数处理后,被树脂信息掩盖的挥发份(乙醇)的光谱信息显露出来,由此采用处理后的光谱定量分析挥发份能取得更精确的结果。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高硅氧/酚醛预浸料树脂含量、挥发份含量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预浸料的第一主成分在树脂含量上有极高的正载荷。用主成分回归所建立的模型对未知样品预测,树脂含量和挥发份含量平均标准偏差分别为0.6114和0.1885。 相似文献
48.
液固撞击的非线性耦合波动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可用于研究液固撞击问题的非线性耦合波动模型 ,并将其应用于球形液滴与弹性固体平面撞击过程的数值分析。细致地研究了液固接触面及液体内无量纲压力分布 ,固体区域内等效应力的分布 ,固体弹性对撞击过程的影响 ,以及各个计算时层固体区域内最大等效应力所在点的位置。分析结果表明非线性波动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液固撞击过程 ,给出详细的液固撞击过程的各个物理参量 ;为液滴侵蚀固体表面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49.
超声速条件下多体干扰与分离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根据国外公开文献设计的类CAV模型,在0.6m×0.6m 跨/超声速风洞中开展了多体干扰与分离网格测力试验研究,初步获得了典型多体飞行器分离过程中的气动特性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载荷模型气动特性受分离位置变化影响非常明显。载荷模型沿轴向分离时,气动力(矩)逐步接近自由流中气动力(矩)值,载荷模型法向位置改变会引发其气动力(矩)值发生更为剧烈的变化。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尾迹和头激波的发展改变了不同轴向位置处载荷模型的表面流态,从而影响了其气动特性;二是母机模型底部流动具有明显的非对称膨胀特征,不同法向位置处流速大小和方向差异明显,导致载荷模型气动特性随法向位置变化更为剧烈。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