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68篇
航空   729篇
航天技术   55篇
综合类   67篇
航天   1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对高负荷轴流式压气机弦向缝隙叶栅^[1]提出了确定弦向缝隙位置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弦向缝隙叶栅流场计算的方法,作为分析这种叶栅气动性能的基础,风洞吹风试验表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及弦向缝隙叶栅对轴流式压气机气动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82.
以标准线纹尺、小量块组、多面棱体、刻线样板、标准半圆球、渐开线样板检定/校准几何量光学仪器时,标准器组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相似文献   
83.
为深化对涡轮进口热斑效应的认识,采用试验和数值方法研究了热斑压力比对涡轮叶栅表面热负荷的影响.试验采用引气管形成热斑,叶片材料为环氧树脂,叶型为C3X.采用数值方法计算了不同热斑压力比(0.980~1.020)和冷气流量比(1%~5%)条件下叶片表面的热负荷.研究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热斑压力比小于1.000时...  相似文献   
84.
抗多径效应的全范围多员出舱通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载人航天器规模大和出舱活动范围广的现状,提出一种抗多径效应的全范围多员出舱通信方法,以解决传统出舱通信方法测控覆盖率低、多径效应影响严重的问题。通过在载人航天器外侧等间隔布置多副天线,实现相对于载人航天器360°范围内的出舱活动测控全覆盖。通信体制采用前向与返向频分双工体制(FDD),各出舱航天员之间采用直扩码分多址(DS-CDMA),对各出舱航天员设计不同的扩频码,解决多人出舱带来的通信互扰问题。为解决由于载人航天器遮蔽、反射带来的多径效应问题,前向链路和返向链路分别采用时间分集技术和空间分集技术的通信方式。仿真结果表明:同样满足10~(-5)误比特率的指标,全范围多员出舱通信方法比传统的单天线和三天线出舱通信方法的信噪比优化1.1~4.5dB,并且能实现全范围出舱活动的测控覆盖和通信连续。  相似文献   
85.
基于剪敏液晶涂层(SSLCC)材料的光学特性,发展了适合于内流场狭小空间环境下的SSLCC边界层流动显示技术:设计并加工了微型摄像头-发光二极管(LED)组合式图像采集设备解决拍摄光路问题;基于二维SSLCC图像与三维模型的空间映射关系,建立了真实模型的三维重构方法;通过SSLCC图像光谱Hue色相值转化,实现了液晶图像信息的定量分析。以西北工业大学高亚声速平面叶栅风洞为平台,开展了某扩压叶栅吸力面边界层流态的剪敏液晶流动显示试验。结果表明:所发展的剪敏液晶显示技术可进行叶栅内流场边界层的流态测量;所建立的图像处理方法可为边界层流动特征的辨识及其特征位置确定提供技术支撑;在来流马赫数为0.12、攻角为0°的条件下,叶片吸力面边界层沿流向依次经历了层流边界层分离、再附着及转捩为湍流状态的过程,且边界层的发展受叶栅角区分离流动影响,造成其前缘分离区减小,再附着点和边界层转捩位置向前缘移动。  相似文献   
86.
基元叶栅攻角特性多目标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成金鑫 《航空动力学报》2017,32(12):3064-3072
采用多段Bezier曲线对轴流压气机叶型予以参数化表达,通过Isight优化平台,结合S1流面数值模拟分析,以改良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 Ⅱ)对美国NASA单级轴流跨声压气机Stage 35的动叶和静叶叶中截面基元叶栅进行攻角特性的多目标优化,优化目标是降低全攻角范围内的总压损失系数以及拓宽攻角适应性范围。以总压损失系数最小点以及总压损失系数相对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差值作为优化目标函数,叶栅流量不变为约束条件。结果表明:优化显著降低了动、静叶叶中截面基元叶栅的总压损失系数,并使其攻角适应性范围分别拓宽了5°和3°。   相似文献   
87.
提出了一种利用压力面与吸力面间压差产生射流旋涡的被动流动控制技术以改善压气机叶栅的气动性能,在进口马赫数Ma=0.67的高速扩压叶栅上验证了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射流旋涡可有效增强吸力面附面层与主流间的能量交换,改变下游壁面涡的结构和尺寸,推迟流动分离,减小角区损失。当射流距分离线或端壁较近时,当地较厚的附面层使得旋涡上洗区的掺混损失增加;而射流距分离线或端壁过远时均会减弱下洗区能量注入对角区低能流体的影响;指向端壁的射流会增加壁面涡强度,而沿远离端壁方向过大的偏角则会减弱射流旋涡强度,从而减弱其控制效果。当射流轴向距叶片前缘xj/cx=40%、沿叶高距端壁h/H=15%、射流偏角β=60°时,其改善栅内流动的效果最佳,总压损失减小可达5.2%,而射流流量仅相当于主流的0.27‰。  相似文献   
88.
微型涡流发生器控制压气机叶栅二次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姗  楚武利  张皓光  旷海洋  李相君 《推进技术》2017,38(12):2641-2651
二次流对压气机叶栅的性能有很大影响,为了探究微型涡流发生器(MVG)对于低马赫数来流叶栅的二次流控制情况,以一进口来流Ma0.1的高负荷轴流压气机叶栅为研究对象,用数值方法分别对设计攻角(-1°)以及失速攻角(8°)下的流场进行损失分析,并借鉴失速因子对不同组合形式的MVG进行对比。得出在-1°攻角下,大部分MVG具有延缓分离的作用,但都会引起损失增加;在8°攻角下,所有MVG都具有延缓分离、减少损失的作用。损失减少最多的一组VGdvg3达到6.3%,失速系数减小了46%,因此认为MVG对于大分离区域的控制较为有效。MVG主要控制0%~30%叶高方向损失,并且MVG的叶片间距以及安装位置也存在一个最佳范围,不易过大或过小。  相似文献   
89.
软件质量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软件过程的规范管理和过程改善成为当前软件管理工作的棱心,CMM正是通过不断优化软件过程来实现软件质量控制的目的。本文主要阐述了CMM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CMM在我国的应用现状、CSMTC软件工作的现状和影响其软件质量的因素,探讨了CMM管理体系在CSMTC软件开发和维护工作中的应用意义和方法,给出了实施CMM管理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0.
附面层抽吸对叶栅表面分离流动控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某高亚声速叶栅风洞为实验平台,运用粒子成像测速仪(PIV)对平面叶栅吸力面进行了附面层抽吸试验研究。验证了附面层抽吸技术在附面层分离流动控制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试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对不同抽吸位置处抽吸效果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抽气量下,合适的抽吸位置是控制附面层分离的重要因素。当抽吸位置处于分离起始点与严重分离区之间时,附面层分离才能够得到明显的抑制,流场结构得到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