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2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199篇
航空   1639篇
航天技术   590篇
综合类   265篇
航天   51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为了获得亚声速涡轮导叶吸力面不同位置处单排W型气膜孔的气膜冷却特性,在短周期跨声速风洞中实验研究了吹风比、主流湍流度对W型气膜孔冷却效率的影响。两列单排气膜孔分别布置在吸力面16%和21%相对弧长处,实验进口雷诺数范围为3.0×105~9.0×105,吹风比范围是0.5~2.0,叶栅出口等熵马赫数为0.8,高低湍流度分别为14.7% 和1.3%。实验结果表明:低湍流度时孔排1和孔排2下游的气膜冷却效率都随吹风比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最佳吹风比分别为BR=1.2和BR=0.8。由于孔排1和孔排2所处位置的主流边界层状态不同,导致湍流度对于气膜冷却效率有不同的影响。对于孔排1,大吹风比时高湍流度使冷气核心向壁面移动,提高了气膜冷却效率;而小吹风比时,湍流度对冷却效率的影响随雷诺数升高而减弱。对于孔排2,大吹风比时高湍流度提高了孔附近区域的冷却效率,同时加快了冷却效率沿流向下降的速度,而在小吹风比时高湍流度显著降低了孔排下游气膜冷却效率。  相似文献   
742.
在对复杂航空结构的Lamb波损伤成像中,Lamb波频散容易使信号波包发生扩展和变形,从而降低信号的分辨率,并最终影响损伤监测结果,因此Lamb波频散补偿已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常用的频散补偿方法需要理论计算Lamb波频散曲线,难以适用于复杂航空结构。本文利用现场直接测得的相对波数曲线进行线性频散信号构建(Linearly-dispersive signal construction,LDSC)的频散补偿处理,解决了航空复杂结构中Lamb波频散难以补偿的问题。然后,将LDSC用于延迟叠加损伤成像中,以实现高分辨率损伤成像。为了降低多反射的复杂航空结构形式对成像结果的影响,引入了1.5波峰正弦调制的准宽带Lamb波激励波形。最后通过在真实复杂的某型飞机大梁结构上的实验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43.
为提高在低信噪比与先验信息不足条件下对线性调频(LFM)信号识别能力,借鉴信息论中的熵权法改进WHT(Wigner-Hough Transform),提出了一种基于切片熵权的WHTE(Wigner-Hough Transform based on Entropy)算法。推导出LFM信号的WHT与对应特性,将WHT变换域内极半径和角度切片的熵值来转换为权重因子,进而对每个切片进行加权处理,采用双层权重以弱化噪声与干扰项的影响,并推导出LFM信号与高斯白噪声在WHT维度内不同假设条件下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构建了对于LFM信号WHT后恒虚警检测的完备流程。通过理论分析与公式推导论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并与WHT、分数阶傅里叶变换与周期WHT算法的仿真对比,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凸显WHTE算法能够在强噪声背景下与没有先验支撑时实现对LFM信号的良好检测。  相似文献   
744.
针对倾斜转弯(BTT)飞行器进行横向机动时会产生侧滑角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通道耦合因素的协调转弯控制方法。采用了一种基于单框控制力矩陀螺(SGCMG)的侧滑角抑制执行机构来替代方向舵、矢量推力发动机等传统执行机构。建立了加装控制力矩陀螺的BTT飞行器横向机动时的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倾斜转弯动力学模型。根据BTT飞行器横向机动时的协调转弯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非线性反馈和线性二次型最优算法的解耦综合控制器。计算结果表明:协调转弯控制系统可实现滚转角指令的良好跟踪和侧滑角的有效抑制。  相似文献   
745.
可压缩流湍流度变热线过热比测量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开展了可压缩流中湍流度测量技术的研究,以满足高速风洞高精度试验能力的需求。以对流换热规律为基础,从理论上对可压缩流中热线金属丝热平衡关系式进行了推导,以此为基础,详细推导了恒温热线风速仪的响应关系式,得到了质量流量和总温灵敏度系数的显式表达式,建立了可压缩流中湍流度的求解方法。在马赫数为0.3~0.6范围内进行了湍流度测量试验,以响应关系式为数学模型,利用双曲线拟合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求解得到了马赫数在0.3~0.6范围内流场湍流度约为0.3%~0.6%。对热线输出电压进行了频谱分析,根据频谱特性,利用低通滤波对频域信号进行了处理,有效降低了时域信号脉冲尖峰对湍流度求解的影响,滤波后求解得到马赫数在0.3~0.6范围内流场湍流度约为0.1%~0.3%,与前期测量结果相符。试验结果证明了所建立理论方法的正确性及利用恒温热线风速仪变过热比方法测量可压缩流湍流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46.
根据给定壁面参数分布规律反设计压缩面的方法,通过几何方式组合研究了壁面采用压力/马赫数复合分布规律的弯曲压缩面,分析了压缩面的参数分布和性能特点.在与参考二维进气道相同约束条件下,将弯曲压缩面应用于二维进气道,分析了其性能并与参考二维进气道进行了对比.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几何方式组合能充分发挥壁面按单一参数设计所得弯曲压缩面的优势,使壁面参数分布得到有效改善并趋于更加合理.同参考二维进气道相比,几何方式组合进气道的外压缩面长度有所增加,但在来流马赫数在4~6范围内它的喉道总压恢复系数均得到显著提高.来流马赫数为6时,几何方式组合进气道的喉道总压恢复系数提高10%;来流马赫数为4时其喉道总压恢复系数提高9.6%.  相似文献   
747.
低中等雷诺数超声速轴对称射流气动声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美香  方一红  赵磊 《航空动力学报》2017,32(12):3013-3021
采用线性抛物化稳定性方程(LPSE)方法对低、中等雷诺数条件下的超声速轴对称射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射流中不稳定波的增长特性决定了声辐射的特性。在低雷诺数条件下,不稳定波的频率范围较窄,且由于不稳定波的增长区间较长,因此声辐射的范围较宽,声源不集中,声辐射的方向角不明确。在中雷诺数条件下,不稳定波的频率范围较宽,且由于不稳定波的增长区间较短,因此声辐射的范围较窄,声源集中,声辐射的方向角较明确;且随着斯特劳哈尔数增加,声辐射的方向角增加。在低雷诺数条件下,射流基本流的法向速度对射流气动声场的影响较弱,而在中等雷诺数条件下,其对射流的气动声场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748.
为了深入了解均三甲苯的层流燃烧特性及影响因素,利用高速纹影技术和定容燃烧弹开展了相关研究,得到了不同初始条件下的层流燃烧速度和Markstein长度等参数,结合均三甲苯化学反应机理揭示了不同初始条件下导致层流燃烧速度变化的关键基元反应,进而得到了不同初始条件下均三甲苯/空气的层流燃烧速度拟合经验公式,最后对拟合公式进行了验证表明该经验公式能较为准确地预测不同初始条件下均三甲苯/空气的层流燃烧速度。研究结果表明:均三甲苯/空气的层流燃烧速度与预混气体的初始温度呈正相关,与初始压力呈负相关;Markstein长度与预混气体的初始温度和初始压力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49.
针对飞机用典型的TC4-DT钛合金线性摩擦焊接头,开展组织及接头的拉伸、冲击和低周疲劳等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TC4-DT钛合金线性摩擦焊接头经过700℃+保温3h的热处理后,接头的室温和高温抗拉强度达到母材的97%以上,室温和低温冲击性能略高于母材,室温低周疲劳性能与母材相当,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50.
针对飞机抗毁伤能力评估的重要性以及抗毁伤能力评估的复杂与模糊性,提出基于相邻优属度熵权的飞机抗毁伤能力评估方法.从飞机敏感性、易损性、战伤抢修性和作战能力四个方面构建飞机抗毁伤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相邻优属度法和熵权法确定主客观权重,并根据评估指标的性质提出抗毁伤能力评估模型.通过算例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相邻优属度熵权的飞机抗毁伤能力评估方法易于实现、操作性强、应用价值高,评估结果也更具客观性,有效地解决了飞机抗毁伤能力评估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