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0篇
  免费   496篇
  国内免费   259篇
航空   1909篇
航天技术   133篇
综合类   309篇
航天   48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RFI工艺成型两种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RFI工艺分别成型了648和5228A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其增强材料为碳纤维无屈曲织物,铺层方式为[(0,90)/( 45)]s;测试了两组层舍板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和层间剪切性能并做了比较分析;对破坏形式和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5228A相对于648环氧树脂膜有较宽的低黏度区域,较长的凝胶时间;5228A与648层合板相比,拉伸强度高106%,拉伸模量、泊松比接近;弯曲强度高58%,弯曲模量高16%;层间剪切强度高62%.  相似文献   
112.
针刺技术在C/C复合材料增强织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介绍刺针功能的基础上,论述了针刺技术用于C/C复合材料增强织物成型的原材料特点、工艺与应用等.分析表明,刺针的结构对于纤维引入有重要影响,合理选用刺针是针刺C/C复合材料增强织物复合成型的基础;针刺增强织物中材料成分、刺针和工艺的多样性,使得针刺增强织物具有相当的可设计性.  相似文献   
113.
The reasons of the static strength dispersion and the fatigue life dispersion of composite laminates are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ner original defects, which derived from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composite laminates, are the common and major reason of causing the random distributions of the static strength and the fatigue life. And there is a correla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distributions. With the study of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tigue loading and the fatigue life in the uniform confidence level and the same survival rate S-N curves of materi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ic strength distribution and the fatigue life distribution through a material S-N curve model has been obtained. And then the model which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s of fatigue life of composites, based on their distributions of static strength, is set up. This model reasonably reflects the effects of the inner original defects on the static strength dispersion and on the fatigue life dispersion of composite laminates.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three kinds of composite laminates are employed to verify this model,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odel can predict the random distributions of fatigue life for composites under any fatigue loads fairly well.  相似文献   
114.
三元乙丙橡胶内绝热层与纤维织物复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三元乙丙橡胶内绝热层分别与高硅氧纤维、芳纶纤维及碳纤维织物复合后绝热层的烧蚀性能.结果表明:绝热层与纤维织物复合可以提高绝热层的烧蚀性能;在这三种复合方法中,前两种织物分别铺设在绝热层表面的烧蚀性能优于将织物铺设在绝热层内部,后一种织物铺设在绝热层内部的烧蚀性能优于将织物铺设在绝热层表面;相比较而言,加入芳纶纤维织物绝热层的烧蚀性能最好,碳纤维织物绝热层的次之.高硅氧纤维织物绝热层的最差.  相似文献   
115.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三甲基氯硅烷(TMCS)为改性剂,经老化、表面疏水改性,常压干燥制备了莫来石纤维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材料.用FT-IR、SEM、TG-DSC对其疏水特性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常压干燥制备的莫来石纤维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材料,微观上具有典型的气凝胶结构特征,宏观上保持其功能材料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16.
综述了消除复合材料界面裂纹应力奇异性及求解界面模态混合度的主要方法,分析讨论了各个方法的优缺点.通过分析讨论发现:模态混合度表征界面力学性能可以准确地描述界面裂纹尖端处各应变能释放率分量的振荡特性;求解与裂纹扩展长度无关的各应变能释放率分量及模态混合度是研究复合材料界面裂纹问题的难点;采用混合模态界面力学性能试验方法验证基于正则化长度等求解模态混合度方法的有效性,进而准确预测复合材料分层的发生及扩展是今后研究复合材料界面力学问题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7.
以有限元静态分析理论为基础,将ProE和ANSYS10.0协同仿真环境(AWE)结合运用,完成了从腹撑支杆三维建模到有限元分析的整个过程,得出了腹撑支杆在5种典型工况下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并对其进行了强度和刚度的校核。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腹撑支杆关键尺寸的改变对支杆应力分布和变形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措施。结果表明腹撑支杆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8.
对航空发动机技术水平提高速度与投资强度这两个概念做了界定.利用有关数据,针对航空涡轮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提高速度、最大推力、类型(涡喷或涡扇)与投资强度的定量关系建立了的一个数学模型,并对模型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9.
采用环氧树脂对4,4-二氰酸酯基二苯基丙烷(BADCy)进行共聚改性,通过DSC分析,确定了固化工艺参数,并与石墨纤维(UHMCF)复合制成单向板,测试了不同后处理温度制得的单向板力学性能,并与现用UHMCF/树脂基复合材料单向板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测试了UHMCF/改性氰酸酯的空间环境性能;制备了UHMCF/改性氰酸酯结构件,测试其性能,并与现用UHMCF/树脂基复合材料同类结构件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UHMCF/改性氰酸酯不论是单向板还是结构件的性能均优于现用UHMCF/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且满足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结构材料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0.
老龄飞机结构的广布疲劳损伤(WFD)严重危害结构的完整性,成为近几年保证飞机结构完整性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的损伤容限分析对广布疲劳损伤结构不适用,含WFD结构中多个裂纹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结构的损伤容限评估复杂化。介绍了国内外老龄飞机结构广布疲劳损伤研究的进展情况,包括应力强度因子、剩余强度、裂纹扩展以及裂纹形成的研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