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15篇 |
免费 | 528篇 |
国内免费 | 68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227篇 |
航天技术 | 2019篇 |
综合类 | 270篇 |
航天 | 33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147篇 |
2022年 | 173篇 |
2021年 | 229篇 |
2020年 | 186篇 |
2019年 | 187篇 |
2018年 | 160篇 |
2017年 | 124篇 |
2016年 | 177篇 |
2015年 | 230篇 |
2014年 | 371篇 |
2013年 | 329篇 |
2012年 | 517篇 |
2011年 | 461篇 |
2010年 | 368篇 |
2009年 | 402篇 |
2008年 | 363篇 |
2007年 | 321篇 |
2006年 | 266篇 |
2005年 | 243篇 |
2004年 | 196篇 |
2003年 | 179篇 |
2002年 | 155篇 |
2001年 | 166篇 |
2000年 | 117篇 |
1999年 | 95篇 |
1998年 | 91篇 |
1997年 | 74篇 |
1996年 | 64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65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对空间碎片检视或抓捕操控中的悬停控制及燃耗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C-W方程,建立任务星近距随遇定点悬停控制模型,通过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分析定点悬停的可控性以及推控要求,结果表明近距悬停需要与悬停位置相关的两个正交方向上的常值连续推力控制量,以及用于抵抗扰动的三轴向上的反馈变推力控制量。分析了近距随遇悬停的推控分系统配置,建立了长时近距随遇悬停的燃耗及燃耗速率的数学模型,最后分析了既满足安全距离需求、又满足悬停方位需求的最小悬停燃耗模型。 相似文献
62.
63.
星载多频段双极化共馈微波辐射计天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神州四号飞船”留轨段主载荷的多模态微波遥感系统中的微波辐射计天线是我国第一个工作到毫米波段的航天器天线,其工作频段跨越近6个倍频程,采用了多频、双极化共馈源偏置抛物反射面天线系统,首次应用就获成功。本文着重阐述该微波辐射计天线的多频、双极化共馈系统设计和毫米波高精度反射面天线的实现。文中还介绍了空间反射面天线的计算机机电热一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64.
据报道:2010年12月25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再遭严重挫折,其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火箭(GSLV)发射升空后不久爆炸。搭载GAST-5P通信卫星的GSLV火箭从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约45 s后偏离轨道,ISRO被迫令其自毁。 相似文献
65.
STSS红外传感器探测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弹道导弹突防将受到更大的威胁,而弹道导弹中段是攻防对抗集中体现的区域。本文针对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STSS),通过预估其红外传感器的关键性能参数,对其中段目标探测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TSS将对弹道导弹突防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66.
针对空间绳系机器人中距离逼近过程最优轨迹规划问题,提出了基于速度增量的多目标逼近轨迹优化方法,优化指标为总速度增量及逼近时间。首先建立逼近过程相对动力学模型及最优逼近轨迹优化模型,然后利用改进型非劣分类遗传算法得到相对逼近距离1.5 km内逼近轨迹的Pareto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揭示空间绳系机器人逼近距离1.5 km内逼近时间、燃料消耗、相对目标的面内视界角及速度增量次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满足针对不同任务需求提供相应最优轨迹的要求。 相似文献
67.
航天器空间交会过程综合变轨策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研究了空间交会远程导引阶段综合变轨问题的变轨策略方法和实用理论模型。文章首先简要描述了综合变轨的技术条件和策略方法 ;然后重点建立了多脉冲综合变轨的轨道动力学模型 ,并给出了数值求解方法 ;最后用自行开发的仿真程序进行了远程导引多脉冲综合变轨的算例仿真。仿真结果表明 ,该模型和算法具有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68.
文章从能量耗散、工作温度两个主要技术指标介绍了国外一些典型低温光子传感器;根据寿命、电能分配、质量和防振要求,提出在进行航天器低温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文章还介绍了国外空间低温制冷机的发展状况、关键技术研究计划,以及进行空间探测的一些实验项目. 相似文献
69.
地面风洞试验和飞行试验是研究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加热的主要手段。针对临近空间复杂气动外形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环境研究的需要,分析探讨了国内气动热试验及测量技术的发展情况。分析了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外形特征以及飞行剖面、边界层转捩和气动热环境特性等,进而分析了气动热环境风洞试验模拟理论,介绍了适用于气动热研究的风洞试验设备及其模拟能力,重点讨论了适用于不同类型风洞的热流测量技术发展近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在以长时间、高热流、高壁温为主要特征的高超声速飞行试验中,无法应用风洞环境下的热流测量技术,因而介绍了目前飞行试验中采用的气动热测量技术,讨论了根据结构温度反辨识表面热流存在的问题,以及热流传感器表面的"冷点效应"、表面催化特性等因素对飞行试验气动热测量的影响,提出了后续工作中应重点研究和解决的临近空间飞行器气动热环境测量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