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20篇
航空   201篇
航天技术   5篇
综合类   10篇
航天   4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纳米铁酸铜的制备及对RDX热分解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CuCl2·2H2O和Fe(NO3)3·9H2O为原料,采用室温固相化学反应法制备出三种不同铜、铁摩尔质量比的纳米CuFe2O4粉体,产物的粒径约为5nm。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了纳米CuFe2O4对RDX热分解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纳米CuFe2O4对RDX热分解有明显的催化效果。在三种纳米CuFe2O4中,铜、铁摩尔质量比为1∶1的纳米CuFe2O4的催化效果最好,它使RDX的分解峰温前移了17 8℃,放热量增加了250J/g,活化能降低了21 9kJ/mol。纳米CuFe2O4的用量增加对RDX热分解的催化效果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82.
NiAl-30.9Cr-3Mo-0.1Dy合金的微观结构与高温氧化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NiAl 30 9Cr 3Mo 0 1Dy合金的微观组织以及在 1300~1500K空气中的恒温氧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微量Dy使合金组织细化,表现为单位体积中共晶团数目增多,Cr(Mo)层片间距减小和Cr(Mo)层片细化。增韧相(Cr(Mo) )与基体相NiAl的互相析出,有利于层状的氧化膜形成,进而提高合金的抗高温氧化性能。合金在 1500K氧化动力学曲线基本上遵循抛物线关系;而氧化温度在 1350~1450K之间,氧化动力学曲线很好地符合立方抛物线关系;当温度为 1300K时,氧化动力学曲线则符合五次方关系。立方抛物线氧化速率常数低于未合金化NiAl的抛物线氧化速率常数,并随着温度降低和氧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小,合金的氧化表观激活能为 205kJ/mol。  相似文献   
83.
肖和淼  杨荣杰 《推进技术》2005,26(5):467-470
在3MPa,216℃下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NIW)热失重分别为90.1%和91.8%的残余物分别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差示扫描量热与热重联用仪(TG/DSC)及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进行研究。结果分析表明:HNIW失重90.1%的残余物含有少量硝基,而对该残余物再次进行热分解时,在220℃左右残留硝基被脱除。脱除残留硝基后的样品与失重91.8%的残余物均含有六员环酰胺结构,在280~400℃的温度范围内六员环酰胺大部分发生了裂解;产生DSC的吸热峰。热分解动力学分析给出了失重90.1%残余物中脱除残存硝基的反应与六员环酰胺裂解反应的反应动力学表达式。  相似文献   
84.
邻-邻位亚甲基桥是酚醛树脂主体结构单元之间的主要链接方式之一。采用Gaussian 09中的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1G(d,p)方法,对邻-邻位亚甲基桥型模型化合物邻位双羟苯基甲烷(2BHM)的热解反应机理进行了量子化学理论研究。设计了5种热解反应途径,对每种反应途径的反应物、产物和过渡态的结构进行了能量梯度全优化,并对过渡态进行了IRC验证。计算了各反应途径的标准动力学参数,最后进行了相关实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Path3为2BHM的最优热解路径,对应的产物为苯酚和邻甲酚,所有路径的终产物中均有苯酚,且CO_2要比CO更容易生成。热解实验结果显示热解产物中苯酚含量最高,而CO并未出现。这说明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同时也表明应用量子化学计算理论研究酚醛树脂的热解机理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5.
Zerilli-Armstrong(Z-A)模型是基于热激活位错运动理论建立的具有物理理论基础的本构模型,但是模型建立的初始假设,降低了其预测精度.为此通过引入考虑应变率和温度耦合效应的应变强化指数对Z-A模型进行修正,拓展了其适用范围,并将修正后的Z-A模型应用于描述IC10合金在不同温度和应变率条件下的塑性流变行为.与修正前Z-A模型的预测结果及试验结果比较表明:修正后Z-A模型的预测精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最大平均相对误差值从6.41%降低到3.65%.   相似文献   
86.
利用大功率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D)技术制备了Ti和Ti-48at%Al交替蒸发沉积形成的金属/金属间化合物型多层材料薄箔.研究了靶基距、微观结构参数及试样在制备材料的选取位置对其性能的影响,考察了Ti/Ti-Al微叠层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拉伸性能,结果表明材料的室温脆性得到了明显改善,高温下由于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反常强化作用,使材料在500~800 ℃之间的性能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7.
激光熔覆制备WCp/Ni-Si-Ti复合涂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Ni基高温合金表面预置3种不同WC含量的Ni78Si13Ti9(at%)粉末,采用激光熔覆制备了WC和原位自生TiC复相陶瓷增强Ni3(Si,Ti)基复合涂层.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熔覆层组织进行分析,并测量了其显微硬度.结果表明,熔覆层与基体呈冶金结合,熔覆层组织主要由Ni(Si)固溶体、Ni3(Si,Ti)金属间化合物和WC-TiC复相陶瓷组成.随WC添加量增加,涂层中复相陶瓷含量增多;孔隙率增大;碳化物形态演变历程为不规则状、花瓣状以及不规则状和花瓣状共存.  相似文献   
88.
硼化物改性酚醛树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酚醛树脂中引入硼化合物通常能够显著提高酚醛树脂的热稳定性和残碳率,本文介绍了各种无机和有机硼化合物对酚醛树脂的改性作用,并分析各种硼化合物改性酚醛树脂在耐高温材料领域应用时的优缺点.着重指出,超支化聚硼酸酯改性酚醛树脂在耐热性、工艺性、韧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89.
90.
RDX-CMDB推进剂燃烧性能的调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燮铨  张蕊娥  李上文 《推进技术》1989,10(3):64-69,29,87
调节燃速和降低压力指数是RDX-CMDB推进剂性能改善的技术关键之一.用同一种有机铅、铜盐催化剂对实测比冲为2000~2200N·s/kg的四种双基及RDX-CMDB推进剂进行试验研究表明:铅-铜-炭黑三种燃烧催化剂组合使用也可在RDX-CMDB无烟推进剂中获得良好的平台或麦沙效应.这里炭黑的加入起了关键作用,可用燃烧催化的铅-碳理论作进一步的解释.所述的铅、铜催化剂与四种碳黑搭配,可使所研究的四种推进剂燃速在14~29mm/s范围内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