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7篇
  免费   352篇
  国内免费   251篇
航空   1433篇
航天技术   287篇
综合类   224篇
航天   61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142.
143.
陈庆 《空间电子技术》1994,(2):30-35,40
分析了高稳晶振中恒温槽的工作原理,提出了解决控温系统中控制精度与加热速度的矛盾,用结构简单的模拟计算机实现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的新方法。根据这种原理做出了样机并进行实验。结果表明,PID控制的恒温槽较好地解决了控制精度与加热速度的矛盾,为高稳晶振的研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4.
斜拉桥模型风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斜桥1:160弹性模型在北京大学环境中心3米*2米风洞的试验研究,做了均匀流场和湍流场中发迹攻角和水平风向角的试验,研究了成桥状态和三种施工状的颤振、涡振和拌振特性。  相似文献   
145.
本文讨论了冲压式喷气发动机的最优控制问题,提出了把近代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用于冲压发动机的控制,以提高冲压发动机工作的性能。并提出了冲压发动机最优控制的某些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46.
王铮 《推进技术》1986,7(5):1-14
本文目的在于给出具有旋转对称的薄壁压力容器的应力计算公式和分析方法.文中汇集整理了薄壁压力容器薄膜理论和弯曲理论计算应力和变形的公式,以及压力容器经常用到的螺纹和法兰连接计算的公式.最后举例说明如何分析一给定压力容器的应力,给出了一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的应力分布曲线,并进行了讨论,顺带给出了求浅壳节点的应力公式.  相似文献   
147.
汪志清 《推进技术》1982,3(2):17-21
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制造过程中,由于大多数推进剂具有所需燃烧面的内孔装药,这种装药都得使用模芯,因此,就存在着脱模这道工序。然而固体推进剂药浆在加热固化过程中与金属模芯产生了相当牢固的结合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粘模,造成了脱模困难,严重的还会拉坏发动机内孔药型并产生径向裂纹、脱粘等现象,甚至因模芯无法拔出而导致整个发动机报废。为了解决粘模问题,就必须使用脱模剂。脱模剂涂敷于芯模表面后与推进剂药浆起到隔离和润滑作用,从而保证发动机顺利拔模,缩短脱模时间,并保证产品质量和技术安全。  相似文献   
148.
149.
电磁帆是一类利用太阳风驱动的无工质或少工质新型推进技术,在需要推力器长时间工作的深空探测任务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介绍了电磁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分类,其次分别介绍了电帆、纯磁帆和磁等离子体帆三类推进方式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各自的研究现状,并梳理出了相关关键技术,同时介绍了等离子体磁罩技术。最后对电磁帆推进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为国内开展此方面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0.
无电极高密度等离子体电磁推进技术已成为未来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和货运、太阳能电站以及航天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等空间任务中极具竞争力的核心推进技术之一。在梳理不同无电极等离子体电磁加速机制基础上,开展大功率无电极高密度等离子体电磁推进技术性能对比,给出新概念无电极场反构型电磁推进技术向未来超大功率拓展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同步分析了该技术亟需解决的关键基础问题,旨在为中国新概念场反构型电磁推进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