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65篇 |
免费 | 634篇 |
国内免费 | 40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864篇 |
航天技术 | 596篇 |
综合类 | 454篇 |
航天 | 8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114篇 |
2022年 | 148篇 |
2021年 | 158篇 |
2020年 | 150篇 |
2019年 | 157篇 |
2018年 | 99篇 |
2017年 | 120篇 |
2016年 | 128篇 |
2015年 | 168篇 |
2014年 | 160篇 |
2013年 | 175篇 |
2012年 | 207篇 |
2011年 | 251篇 |
2010年 | 200篇 |
2009年 | 223篇 |
2008年 | 226篇 |
2007年 | 173篇 |
2006年 | 180篇 |
2005年 | 172篇 |
2004年 | 194篇 |
2003年 | 156篇 |
2002年 | 118篇 |
2001年 | 119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86篇 |
1998年 | 78篇 |
1997年 | 85篇 |
1996年 | 85篇 |
1995年 | 87篇 |
1994年 | 66篇 |
1993年 | 77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66篇 |
1990年 | 61篇 |
1989年 | 68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超临界层流翼型优化设计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超临界层流翼型设计问题,提出一种两轮优化策略。采用γ-Reθt转捩模型耦合剪切应力输运(SST)模式的湍流模型对翼型边界层转捩进行预测。翼型几何参数化建模采用形状分类函数转换(CST)方法,设计变量为描述翼型几何特征的参数。第1轮优化的目的是尽量提高层流区域的比例,气动分析模型为基于Kriging模型的代理模型,优化算法为遗传算法,通过优化获得满足约束要求的层流翼型。第2轮优化目的是对第1轮优化获得的翼型进行微调,进一步提高翼型的升阻比,气动分析直接采用CFD程序,优化算法采用基于梯度的优化算法。算例表明,应用本文提出的两轮优化策略,可将超临界翼型NASA SC(2)0412优化设计成超临界层流翼型,翼型的上下表面层流区比例分别达到了55.5%和47.0%,升阻比提高了38.1%。 相似文献
12.
13.
国外航空发动机空气动力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空气动力学问题,尤其是压气机、燃烧室、涡轮等重要部件的研究,需掌握复杂的空气动力学流动机理与物理现象。对此,国外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综述了国外主要航空大国在航空发动机空气动力学研究方面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研究机构设置、主要研究工作及重要研究设备。最后,结合国内的研究现状,为我国开展航空发动机空气动力学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16.
三角翼俯仰振荡中若干参数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一个 6 0°三角翼以不同振荡频率 ,不同振幅从不同起始迎角进行俯仰振荡的纵向气动力特性 ,研究发现跨越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流态的振荡会产生明显的气动力迟滞现象 ,这一迟滞现象随减缩频率的增大有一个极限值 ;在同一种流态下振荡 ,气动力迟滞现象不明显 ,这一结果对充分利用非定常气动力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影响钻模组合夹具精度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原始误差,弹性变形误差,测量基准误差等对组装精度的影响,提出了正确使用夹具提高其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含铝凝胶燃料脉冲爆轰发动机工作过程的瞬态机理,建立了含铝凝胶燃料脉冲爆轰发动机数学物理模型。采用守恒元与求解元数值计算方法,对单循环含铝凝胶燃料脉冲爆轰发动机流场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了其爆轰反应过程与冲量产生过程的瞬态特征。计算结果表明,爆轰波作用下,凝胶燃料液滴变化以剥离破碎为主,燃料液滴中铝颗粒随液滴剥离弥散于爆轰管内并参与反应,累积在最后阶段反应的铝颗粒较少。凝胶燃料爆轰燃气排放过程可划分为爆轰附着膨胀、燃气"壅塞"膨胀和膨胀减弱等3个典型特征阶段。研究结果对凝胶燃料脉冲爆轰发动机的应用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制备最主要的原材料入手,研究了TSTR树脂的合成,并对树脂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IR)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量分析法(TGA)等热分析,其中4-氰基苯酐的一步合成法已申请了国家专利。试验结果表明:该树脂的最高工作温度可达400℃,接近美国先进的PMR-Ⅱ-50 高温树脂的工作温度。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