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41篇 |
免费 | 710篇 |
国内免费 | 70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523篇 |
航天技术 | 466篇 |
综合类 | 331篇 |
航天 | 12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165篇 |
2022年 | 185篇 |
2021年 | 217篇 |
2020年 | 159篇 |
2019年 | 191篇 |
2018年 | 121篇 |
2017年 | 151篇 |
2016年 | 162篇 |
2015年 | 144篇 |
2014年 | 182篇 |
2013年 | 179篇 |
2012年 | 241篇 |
2011年 | 201篇 |
2010年 | 192篇 |
2009年 | 194篇 |
2008年 | 191篇 |
2007年 | 191篇 |
2006年 | 150篇 |
2005年 | 134篇 |
2004年 | 123篇 |
2003年 | 113篇 |
2002年 | 105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68篇 |
1998年 | 75篇 |
1997年 | 95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62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以稳态压敏漆技术和瞬态热色液晶技术为测量方法,实验研究了尾缘区域凸肋内冷供气通道对外部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详细对比分析了直肋间距和吹风比对尾缘劈缝扩张表面的气膜冷却效率、对流换热系数和劈缝流量系数的影响,并引入热流密度比来衡量对比紧凑凸肋通道对劈缝表面的综合冷却效率增强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劈缝流量系数受吹风比的影响较小,随肋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凸肋通道明显加强了射流的混乱程度,导致其与主流掺混程度加剧,降低了劈缝表面远下游区域的气膜冷却效率,小肋间距结构气膜冷却效率略高于大肋间距结构,随着吹风比的增大,凸肋通道结构与基准结构的气膜冷却效率差异减小;凸肋通道结构可提升基准结构缝出口区域的低换热性能,尤其对于小肋间距结构,大吹风比时,缝出口的换热核心区沿流向延伸效果增强;具有小肋间距的凸肋通道对尾缘劈缝的综合冷却性能有促进作用,其中肋间距p/h=4结构可提升15%~20%的综合冷却性能,而大肋间距结构明显降低了基准结构的综合冷却性能。 相似文献
142.
大功率的航空机载电子设备会存在超温问题,相比于风冷,采用液冷源对设备进行冷却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因此需要对液冷源系统进行热特性仿真计算。以某型机载液冷源为例,建立其主要部件(包括储液箱、齿轮泵、散热器等)的传热理论数值计算模型,仿真分析-40~40 ℃温度工况下的系统热特性,并通过状态机编程实现超温情况下的温控仿真。结果表明:该型机载液冷源系统在典型工况下温度指标基本满足冷板进口温度(5~30 ℃)的技术指标要求;在系统温度上下偏值较大的情况下,采取提高风机转速或打开冲压空气口的控制方法,可明显改善该问题且冷板温度基本控制在 5~15 ℃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3.
144.
余瑞莲%汪明%李弘瑜%杨云华%冯志海 《宇航材料工艺》2008,38(2):6-8
以苯乙炔封端聚酰亚胺树脂为基体,采用高温R1M工艺复合成型了T300碳布增强聚酰亚胺层合板,复合材料的Tg达351℃(DMA),材料在300℃弯曲强度保持率达90%以上,模量保持率达85%以上,层间剪切强度保持率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145.
146.
基于数据模型的某型民用飞机货舱区域腐蚀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舱内环境因素对民用飞机货舱区域腐蚀的影响,采集了停场飞机的货舱内外环境指标的数据,建立线性模型,给出了飞机货舱内外环境指标的数量关系。收集了国内几家航空公司某型民用飞机长期的结构腐蚀维修数据,计算了飞机货舱区域腐蚀频率与环境因素的灰色关联度,选取影响腐蚀的主要环境因素,提取主成分消除环境因素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建立腐蚀频率的多因素回归模型,研究了各类环境因素对飞机货舱区域腐蚀的影响规律与特点。分析结果表明:高温高湿天数与降水指标对该型飞机货舱区域腐蚀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不同航空公司的货舱区域腐蚀频率有显著差异,表明运营、结构检查和维护等人为因素对货舱区域腐蚀有显著影响。分析结果符合民用飞机货舱腐蚀控制的工程经验,表明研究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7.
148.
改进了用于实验室热尾流测量的温度测量系统,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和抗干扰能力。在水槽中实验研究了螺旋桨推进潜艇模型在有、无温度分层流体中尾流的热特征,得到两种条件下尾流的温度分布和信号衰减规律,分析了两种尾流信号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表明在温度分层环境中"冷尾流"信号对探测和识别水下航行的潜艇更为有利,所得结果可为红外反潜和潜艇红外隐身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