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60篇 |
免费 | 886篇 |
国内免费 | 60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274篇 |
航天技术 | 435篇 |
综合类 | 302篇 |
航天 | 12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4篇 |
2023年 | 170篇 |
2022年 | 189篇 |
2021年 | 199篇 |
2020年 | 172篇 |
2019年 | 176篇 |
2018年 | 127篇 |
2017年 | 143篇 |
2016年 | 159篇 |
2015年 | 151篇 |
2014年 | 170篇 |
2013年 | 178篇 |
2012年 | 230篇 |
2011年 | 187篇 |
2010年 | 173篇 |
2009年 | 194篇 |
2008年 | 162篇 |
2007年 | 163篇 |
2006年 | 135篇 |
2005年 | 114篇 |
2004年 | 108篇 |
2003年 | 91篇 |
2002年 | 82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65篇 |
1997年 | 72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42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292.
气动热预测技术是制约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飞行器在高速飞行过程中,气动加热对其结构强度影响显著,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结构损伤,因此,为保障飞行器飞行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热防护措施,而掌握气动热变化规律是合理设计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措施的基础,它对于飞行器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试验、工程计... 相似文献
293.
294.
尖锐鼻锥冷却方案是可复用式航天飞行器研究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传统发散冷却虽然可以有效降低鼻锥结构温度,但是由于驻点外极高的热流、压力,会出现驻点冷却效果差的问题。迎风凹腔结构是一种针对鼻锥驻点区域的减阻防热方案,尖锐唇口的分流作用可以使附近压力、热流降低。因此,提出一种新型冷却结构——凹腔-发散组合冷却,利用迎风凹腔结构对驻点的强化冷却解决发散冷却中驻点难以冷却的问题。以楔形鼻锥为物理模型,对发散冷却、迎风凹腔结构和凹腔-发散冷却3种冷却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并和无冷却的纯鼻锥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传统发散冷却相比,使用凹腔-发散组合冷却可以使结构温度峰值下降16.8%;与没有冷却的纯鼻锥模型相比,鼻锥头部圆弧段表面平均温度降幅可达64%,证实了这种新型冷却结构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295.
296.
采用热等静压技术及旋转电极粉,采用预合金粉粉末冶金工艺开展了粉末耐热钛合金TC11(Ti-6.5AJ-3.5Mo-1.5Zr-0.3Si)制备技术研究,研制出了全致密粉末TC11合金,通过热处理工艺研究优化粉末TC11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其组织进行了分析,用SEM观察了旋转电极粉末形貌,对室温及高温(550℃)拉伸性能及弹性模量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粉末TC11合金的组织和性能与同批次TC11锻棒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利用特殊模具成形,开展了粉末TC11构件近净成形技术的研究,实现了整体大尺寸、带网格加强筋的薄壁粉末TC11合金航天飞行器舱体件近净成形,且未检测出内部缺陷.研究结果表明,粉末TC11合金具有与锻造材料相当的拉伸性能,而弹性模量更优,其金相组织均匀细致,形成了网篮组织,并有围绕其分布的等轴α.粉末TC11合金及合适的近净成形技术可在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轻质耐热航天飞行器构件制备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297.
通过对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T300/BHEP)进行热氧、湿热和热水老化研究,得到了材料的质量变化率和Tg随老化条件的演变规律,分析了老化机理.结果表明:T300/BHEP复合材料在热氧老化条件下,因后固化和自由体积收缩,Tg升高;在湿热和热水老化条件下,因水分塑化作用和水对分子链间氢键的破坏,Tg降低.三种老化条件下,Tg与质量变化率均呈线性关系.对比80℃热氧、80℃/RH75%湿热和80℃热水老化条件下的结果,发现水分的塑化作用对Tg的影响要大于因热的作用产生的后固化,且湿度越大,Tg降低越明显. 相似文献
298.
299.
300.
主动流动控制技术一直以来都是流体力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针对传统合成射流流动控制环境适应性差和能量效率不高的问题,发展了合成双射流及其流动控制技术。本文对其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提出了基于能量综合利用和气体增压原理的合成射流激励器设计基本思想,发明了合成双射流、矢量合成双射流、合成双射流基连续射流、合成热/冷射流、自持式合成双射流等系列化新型合成射流激励器。合成双射流激励器解决了压载失效带来的环境适应性问题,且具有能量效率、可控频率倍增特性以及特有的矢量功能。开展了合成双射流分离流控制、矢量控制、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场控制、气动热控制、散热冷却、防除冰、水下仿生推进等应用方向,验证了合成双射流控制效率倍增和应用于极端环境的新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