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83篇 |
免费 | 1287篇 |
国内免费 | 498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427篇 |
航天技术 | 257篇 |
综合类 | 436篇 |
航天 | 10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3篇 |
2023年 | 162篇 |
2022年 | 186篇 |
2021年 | 185篇 |
2020年 | 208篇 |
2019年 | 209篇 |
2018年 | 104篇 |
2017年 | 195篇 |
2016年 | 183篇 |
2015年 | 131篇 |
2014年 | 207篇 |
2013年 | 188篇 |
2012年 | 273篇 |
2011年 | 287篇 |
2010年 | 197篇 |
2009年 | 263篇 |
2008年 | 253篇 |
2007年 | 232篇 |
2006年 | 184篇 |
2005年 | 150篇 |
2004年 | 144篇 |
2003年 | 161篇 |
2002年 | 144篇 |
2001年 | 154篇 |
2000年 | 152篇 |
1999年 | 113篇 |
1998年 | 127篇 |
1997年 | 143篇 |
1996年 | 172篇 |
1995年 | 140篇 |
1994年 | 141篇 |
1993年 | 136篇 |
1992年 | 130篇 |
1991年 | 110篇 |
1990年 | 107篇 |
1989年 | 120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4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为了准确预测复合材料连接结构损伤的产生和扩展,基于单向板疲劳性能预测层合板螺栓连接结构疲劳寿命。用T300/BMP-316单向板试验数据对正则化疲劳寿命与剩余强度的参数进行拟合;在复合材料基体主控失效判据基础上增加纤维失效和分层失效判据,改进基于断裂韧性的失效准则判定损伤的产生和扩展;采用二级载荷疲劳寿命等效实现损伤的非线性累积,再对相应的损伤进行材料性能退化。预测结果与试验对比表明:对不同几何参数层合板连接结构的对数寿命预测与试验误差在5%以内,对不同应力水平下层合板连接结构的对数寿命预测与试验误差在10%以内,最终破坏模式及损伤区域的预测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312.
基于三维逐渐损伤理论和全程分析方法,对复合材料层合板在冲击载荷及冲击后静载荷下的损伤过程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不同冲击能量对两种不同铺层参数、不同几何尺寸的T300/BMP-316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损伤产生与扩展过程以及剩余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层合板存在可使其剩余强度急剧下降的冲击能门槛值.对于T300/BMP-316复合材料层合板而言,其冲击能量的门槛值介于5.0~5.5J之间;在冲击过程中,冲头下落速度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且不同铺层参数将影响冲击后复合材料层合板表面的凹痕深度. 相似文献
313.
314.
对低速冲击作用下直升机复合材料波纹梁的吸能能力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分析中摒弃了在已有分析中将层合板复合材料简化成理想弹塑性材料的假设,建立了考虑实际铺层结构的复合材料波纹梁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Hashin失效准则对层合板单元的损伤进行判断,并按照相应的损伤形式对单元刚度进行了相应的折减。基于ABAQUS软件编写了VUMAT材料子程序,实现层合板单元的损伤判定和失效单元的刚度折减。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结果有着良好的一致性,验证了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15.
316.
针对先进复合材料整体成型夹层结构树脂基复合材料构件采用的预浸料热压罐成型的高工艺成本现状,引入真空辅助成型技术(简称VARI成型),以某型民机复合材料扰流板、起落架舱门结构为研究对象,根据VARI成型结构设计参数,通过试验从几何参数、材料参数、紧固件参数、预埋件类别、设置缺陷因素和环境因素多个角度分析了其对连接结构失效... 相似文献
317.
318.
319.
320.
考虑到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会在服役过程中因受冲击、压缩以及疲劳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损伤,基于碳纳米管薄膜优异的力电响应特性开发了一种具有在线损伤监测能力的自感知复合材料。碳纳米管可在薄膜中形成导电网络,复合材料损伤会破坏导电通路,使碳纳米管薄膜的电阻大幅度增加。通过测量自感知复合材料的边界电压并利用电阻层析成像法对碳纳米管薄膜内电导率的分布变化进行求解/成像,实现了复合材料的在线损伤监测。分别对贯穿孔损伤和I型层间断裂损伤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自感知复合材料对这两种损伤模式均可实现损伤定位及图像化显示,对于贯穿孔型损伤模式可实现对面积占比0.038%的损伤进行在线监测,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