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8篇 |
免费 | 212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00篇 |
航天技术 | 46篇 |
综合类 | 31篇 |
航天 | 2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21.
422.
为了获得RP-3航空煤油着火特性的实验数据,建立该燃料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在化学激波管中利用反射激波点火,采用壁面压力与OH自发光作为着火指示信号,对RP-3航空煤油/氧气/氩气混合气在着火温度范围为1100~1600K,压力分别为0.1,0.2与0.3MPa,当量比分别为0.5,1.0与1.5,燃料摩尔分数分别为0.25%,0.5%与0.75%时的着火延迟时间进行了实验测量;分析了着火温度、压力、当量比以及燃料摩尔分数等对混合气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拟合得到了上述工况下混合气着火延迟时间的Arrhenius的关系式,并与相关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压力或不同当量比下,混合气着火延迟时间的对数与着火温度呈直线关系;随着着火温度、压力与燃料摩尔分数的升高以及当量比的降低,混合气的着火延迟时间逐渐缩短。 相似文献
423.
424.
金秋时节孕育着收获.10月25日9点15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启程,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地将实践六号03组两颗空间环境探测卫星送入太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家军等领导和专家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现场指导卫星发射. 相似文献
425.
俄罗斯开始试点生产空射型布拉莫斯反舰导弹,该导弹将集成到印度空军苏-30MKI多用途战斗机上。布拉莫斯导弹最高飞行速度2.8马赫,可在海平面上方3米~4米高度巡飞。导弹重约2.55吨,较之前的陆射型号降低了500千克,并添加了新的点火发动机,发射高度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426.
研究了姿控系统所用固体小脉冲发动机建压至平衡过程的延迟时间.试验发现,到达平衡压强的延迟时间在发动机工作时间中占较大比例,延迟时间随平衡压强的升高而变长.理论计算结果呈现与试验数据较一致的趋势,但延迟时间普遍偏低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考虑在建立压强过程中新增自由容积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破膜压强的增大或初始自由容积的减小有利于缩短发动机的建压延迟时间,为改善该类型发动机延迟时间过长的问题提供了可行参考.并分析了在建压过程中冲量的释放规律,发现随设计平衡压强的升高,建压段释放的冲量逐渐增大,占总冲比例随之升高,等效冲量作用点从工作时间中点位置逐渐右移. 相似文献
427.
非稳态超声速燃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燃冲压发动机内部的超声速燃烧过程已经得到了持续和广泛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超声速燃烧基础研究的关注热点,也逐渐从以火焰稳定过程为代表的准稳态过程,转到了以燃烧振荡过程为代表的非稳态过程。目前,非稳态超声速燃烧及其调控已经成为超燃冲压发动机迈向真正实用化所必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非稳态超声速燃烧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中的声学振荡、流动诱导的燃烧不稳定、点火过程、火焰闪回以及近吹熄极限的火焰不稳定这五个典型非稳态超声速燃烧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综述,梳理了近年来关于非稳态超声速燃烧过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非稳态超声速燃烧过程机理并给出了一些模型及调控方法。最后,为下一步开展非稳态超声速燃烧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28.
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双环腔燃烧室预燃级不同旋流数下的冷态流场和油雾场。结果表明:在旋流器出口会形成2个旋涡,在离旋流器出口较远处受主燃孔射流和中心隔离环射流影响也会形成1个旋涡。随着旋流数增大,流量系数减小,气流的回流速度及回流量增大,燃油雾化质量改善,从而改善点火性能和小工况燃烧性能;回流区长度基本一致,但回流区径向尺寸增大,旋流器出口燃油质量分数增大,但离旋流器出口60 mm处的燃油质量分数减小。受冷态流场3涡结构影响,存在1个最佳旋流数使得点火电嘴位置处油气比最佳。 相似文献
429.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