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9篇 |
免费 | 263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652篇 |
航天技术 | 54篇 |
综合类 | 90篇 |
航天 | 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47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341.
为了研究氧化剂的含氧浓度对同轴射流甲烷反扩散火焰光谱特性分布的影响,采用光纤光谱仪对富氧层流甲烷反扩散火焰中发射谱线分别为314nm和430nm的激发态自由基OH*和CH*进行了光谱特性实验研究,分析了OH*,CH*辐射强度随氧化剂含氧浓度X_(O_2)的变化规律,及其沿反扩散火焰轴向与径向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甲烷反扩散火焰具有明显的内外双层结构,当氧化剂含氧浓度从21%增加到50%,反扩散火焰反应核心区直径增宽75%,而对火焰高度的变化却非常微弱。OH*和CH*辐射强度沿火焰轴向与径向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着氧化剂含氧浓度增加,OH*辐射强度呈指数型增加,在距喷嘴出口2/3直径高度处处出现OH*和CH*辐射强度峰值,且峰值的轴向位置不随氧化剂含氧浓度X_(O_2)的增大而改变。 相似文献
342.
提出了一种N2O-C2H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试热电池正极粉中钙含量。并对样品消化处理条件和干扰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很好的重现性、同时具有方法步骤简单,操作容易掌握,干扰少等特点。测试样品钙含量,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n=10),标准加入回收率均在97.0%~102.0%(n=6)范围。达到了实验室的仪器分析质量与测试技术质量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343.
多组分同步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在研究火焰结构和燃烧反应中间产物二维分布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CH4-Air反扩散射流火焰,搭建了OH/CH2O/丙酮(Acetone)多组分同步平面激光诱导荧光实验系统。系统由2套激光器、2部ICCD相机、1组时序控制器以及光学系统构成。通过对不同组分物质分子有效激发策略、时序控制方法以及双ICCD成像技术进行了分析,最终实现了对火焰反应区、预热区以及燃料分布区域等火焰结构信息瞬态测量及可视化。基于该实验系统,对反扩散射流火焰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反扩散射流火焰形式既不同于传统的预混火焰,也不同于常规的扩散火焰,更多表现为部分预混的扩散火焰;较之OH*化学发光成像,多组分平面激光诱导荧光结构更能准确认识火焰的基本形态和燃烧模式,在基础燃烧和工业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44.
为了研究一种RP-3航空煤油的五组分模拟替代燃料(包含摩尔分数为14%正癸烷、10%正十二烷、30%异十六烷、36%甲基环己烷和10%甲苯)的燃烧特性,在定容燃烧装置中对初始温度390K、400K和420K,初始压力0.1MPa和0.3MPa,当量比0.8-1.5的该五组分混合燃料进行了层流燃烧特性的试验。通过对火焰照片进行边界提取和测量,获得了火焰面发展规律、马克斯坦长度和层流燃烧速率,并将试验结果与RP-3航空煤油的层流燃烧速度进行了对比,得出结论:温度升高会促进球形火焰面的传播;压力升高或混合气过浓和过稀都不利于五组分混合燃料的火焰传播。在本文的试验工况下,温度对火焰前锋面不稳定性的影响不明显;随着当量比增加,马克斯坦长度减小,质量扩散的作用逐渐增强而使火焰面变得不稳定;压力升高使火焰前锋面的不稳定程度明显加剧,表现为初始压力较高时火焰面破碎情况严重并出现大量细胞状结构。五组分混合燃料层流燃烧速度的峰值出现在当量比1.2左右,偏离该当量比时,火焰传播速度随着偏离量逐渐减小。通过与RP-3航空煤油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在试验工况下,该五组分混合燃料与RP-3航空煤油的层流燃烧速度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345.
346.
激光多普勒测速仪的出现使紊流速度场的准确测量变成了现实,紊流火焰温度分布和浓度分布等标量的测试研究成了国内外燃烧研究工作者极为感兴趣的课题。阐述作者在德国宇航院燃烧物理化学研究所采用激光自发喇曼散射法(LaserSpontaneousRamanScattering)所进行的紊流扩散火焰实验研究工作,其测试结果与采用紊流雷诺应力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347.
348.
圆环片扰流器对爆震燃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飞行状态下成功实行液态燃料的连续爆震在工程上有较大的难度。通过在爆震管内安装扰流器促进爆震波的形成,并针对不同扰流器结构参数对管内爆震燃烧压力和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开展了实验研究,获得了爆震燃烧特性随扰流器长度、间距和起始位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燃烧波峰值压力和火焰传播速度随扰流器片数、间距的增加和起始位置的变大而增大;当在管内产生爆震波后(爆震波峰值压力大于1.4M Pa,火焰传播速度>1 000 m/s),燃烧波压力和火焰传播速度随上述参数的改变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49.
对超声速气流中的非预混乙烯燃料扩散点火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高速摄影、纹影技术获得了点火过程的火焰成功传播与失效图像和激波动态演化过程。基于点火前喷注混合流场的NPLS(纳米粒子散射)、PIV(粒子图像测速)试验数据和大涡模拟结果对影响点火结果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点火过程的燃料分布、回流区尺寸、激波串作用、气动壅塞效应等关键流动特征对火焰传播过程和点火失效模式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点火过程的激波串前移过程会对燃料的分布造成影响,并进而影响凹腔内的燃料质量分数分布;凹腔角回流区是初始火焰形成的关键区域,点火能量在该区域累积建立凹腔角回流区火焰后,分别扩展形成凹腔驻留火焰,并向下游输运、掺混燃烧,建立预燃激波串,形成点火过程的正向压力反馈;凹腔内燃料分布受喷注位置、喷注压力的影响,采用凹腔内主动喷注的方法能够主动调节凹腔内的燃料分布,有助于初始火核的形成,能有效避免点火过程中由于压力反馈对燃料分布影响造成的熄火现象。 相似文献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