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9篇 |
免费 | 235篇 |
国内免费 | 14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148篇 |
航天技术 | 88篇 |
综合类 | 155篇 |
航天 | 5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70篇 |
2022年 | 79篇 |
2021年 | 74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96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78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179篇 |
2011年 | 144篇 |
2010年 | 87篇 |
2009年 | 91篇 |
2008年 | 122篇 |
2007年 | 108篇 |
2006年 | 86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83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94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88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79篇 |
1997年 | 83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82篇 |
1994年 | 76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76篇 |
1991年 | 64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7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212.
213.
整体叶盘电解加工中,流场对加工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电解液进液角度对流场均匀性具有重要影响。针对由叶尖至叶根流动模式,设计了5种电解液进液角度流动模型(12°、22°、32°、42°以及52°),并开展电解加工流场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电解液进液角度为32°时,平均流速为19.01 m/s,流速均方差为6.33,满足整体叶盘电解加工对流场的要求。在电解液进液角度为32°的流场形式下,开展整体叶盘电解加工试验,加工过程稳定,试件表面无流纹,加工精度为0.12 mm,表面粗糙度为Ra0.353μm,验证了流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14.
215.
本文针对航空零部件难加工材料,传统加工中存在加工效率低、刀具磨损快、产量无法快速提升等弊端,利用imachining高效加工的策略,对某零件进行试验对比.结果 证明,imachining高效加工相对于传统加工方法,达到了加工过程优化和加工效率提升的目的 . 相似文献
216.
根据大口径平面光学零件的特点,对抛光面积进行了理论分析,设计了一种多环式气囊抛光头,并介绍了机械结构和抛光方式,利用多环气囊抛光头对平面光学零件进行了工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气囊抛光头能够加工出高精度面形质量的平面光学零件。 相似文献
217.
为研究异形件转动体在多轴联动加工工艺及编程,本文引入在机测量技术和零点快换夹具,编制了异形件转动体的加工工序,对照加工工序以Surfmill为编程软件编制了加工程序,根据异形件转动体结构特点对M4(M5)螺纹孔、叶片等采取了刀具路径旋转,简化了异形件转动体编程程序,提高了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218.
本文通过优化刀具方案,改进加工方法,优化加工参数等方法对高温合金长螺栓大深径比内孔进行了现场试验加工研究。分析了硬质合金面钻、铰刀、枪钻3类刀具对加工内孔的影响。最终得出采用枪钻进行内孔加工,可保证深内孔一次加工合格,满足加工要求。 相似文献
220.
工业机器人正逐步应用于大型复杂构件的制造与装配领域,其加工稳定性是实现大型复杂构件高精、高效、高质量加工的基础,颤振抑制是实现机器人稳定加工的重要途径。与数控机床单一颤振类型不同,机器人加工颤振主要由再生型颤振和振型耦合型颤振构成,二者共同作用加剧了稳定性解析的复杂度。国内外学者在机器人加工颤振形成机理、颤振预测与控制等方面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机器人加工颤振产生机理尚不明确、稳定性理论解析方法尚不全面、颤振控制技术尚不成熟,工程应用尚未普及,加工稳定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从机器人加工颤振机理、颤振规避方法、颤振抑制方法及加工稳定性应用案例分析4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后续发展方向,可为大型复杂构件机器人加工稳定性的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