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9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140篇
航空   2148篇
航天技术   88篇
综合类   155篇
航天   543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7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表面完整性技术可以作为控制、评价和改进包括电火花工艺技术在内的多种特种加工技术的指导,也是向"抗疲劳制造"技术发展的必要基础。对于强调高安全性、长寿命、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大飞机发动机的制造尤为重要,是制造技术在航空发动机的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12.
213.
整体叶盘电解加工中,流场对加工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电解液进液角度对流场均匀性具有重要影响。针对由叶尖至叶根流动模式,设计了5种电解液进液角度流动模型(12°、22°、32°、42°以及52°),并开展电解加工流场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电解液进液角度为32°时,平均流速为19.01 m/s,流速均方差为6.33,满足整体叶盘电解加工对流场的要求。在电解液进液角度为32°的流场形式下,开展整体叶盘电解加工试验,加工过程稳定,试件表面无流纹,加工精度为0.12 mm,表面粗糙度为Ra0.353μm,验证了流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14.
基于压力传感器在高低温环境下的校准需求,设计了一种专用高低温试验箱。其控制温度范围可达到-120℃[KG-*4]~[KG-*7]500℃。提出了高低温试验箱的总体方案,介绍了宽温区温度的实现方法以及高温和低温系统不兼容的解决方法和控制流程。试验验证结果显示,高低温试验箱达到了实现宽温区温度的目的,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215.
本文针对航空零部件难加工材料,传统加工中存在加工效率低、刀具磨损快、产量无法快速提升等弊端,利用imachining高效加工的策略,对某零件进行试验对比.结果 证明,imachining高效加工相对于传统加工方法,达到了加工过程优化和加工效率提升的目的 .  相似文献   
216.
根据大口径平面光学零件的特点,对抛光面积进行了理论分析,设计了一种多环式气囊抛光头,并介绍了机械结构和抛光方式,利用多环气囊抛光头对平面光学零件进行了工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气囊抛光头能够加工出高精度面形质量的平面光学零件。  相似文献   
217.
为研究异形件转动体在多轴联动加工工艺及编程,本文引入在机测量技术和零点快换夹具,编制了异形件转动体的加工工序,对照加工工序以Surfmill为编程软件编制了加工程序,根据异形件转动体结构特点对M4(M5)螺纹孔、叶片等采取了刀具路径旋转,简化了异形件转动体编程程序,提高了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218.
本文通过优化刀具方案,改进加工方法,优化加工参数等方法对高温合金长螺栓大深径比内孔进行了现场试验加工研究。分析了硬质合金面钻、铰刀、枪钻3类刀具对加工内孔的影响。最终得出采用枪钻进行内孔加工,可保证深内孔一次加工合格,满足加工要求。  相似文献   
219.
220.
廖文和  郑侃  孙连军  董松  张磊 《航空学报》2022,43(1):164-183
工业机器人正逐步应用于大型复杂构件的制造与装配领域,其加工稳定性是实现大型复杂构件高精、高效、高质量加工的基础,颤振抑制是实现机器人稳定加工的重要途径。与数控机床单一颤振类型不同,机器人加工颤振主要由再生型颤振和振型耦合型颤振构成,二者共同作用加剧了稳定性解析的复杂度。国内外学者在机器人加工颤振形成机理、颤振预测与控制等方面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机器人加工颤振产生机理尚不明确、稳定性理论解析方法尚不全面、颤振控制技术尚不成熟,工程应用尚未普及,加工稳定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从机器人加工颤振机理、颤振规避方法、颤振抑制方法及加工稳定性应用案例分析4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后续发展方向,可为大型复杂构件机器人加工稳定性的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