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8篇
航空   230篇
航天技术   42篇
综合类   34篇
航天   6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某系列直升机电动离心泵渗油故障进行分析,通过技术验证和必要的过程清查,给出综合分析结论,为该型直升机后续电动离心泵的修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在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系统动力平衡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氢发汗冷却流量、燃烧室压力和燃烧室混合比对发动机系统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发动机推力和喷管扩张比保持恒定时,①随着氢发汗冷却流量的增加,燃料泵扬程大幅度增大,氧化剂泵扬程小幅度减小;②当燃烧室压力在20MPa之前,泵的扬程增加与燃烧室压力的增加近似成线性;...  相似文献   
83.
燃料电池轻型飞机起飞质量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震宇  卢强 《飞机设计》2011,31(3):6-8,23
为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航空界将电动飞机作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燃料电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飞机质量基本保持不变,使得燃料电池飞机在起飞质量估算方法上和传统动力飞机相比,具有不同特点。本文通过引入推进系统系数等参数,建立了燃料电池飞机各部分质量系数的确定及飞机起飞质量的估算过程,并为后续机型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通过模具材料的选择、分型和模具中加热装置的合理设计,制备出树脂膜熔渗工艺(RFI)实验用FRP模具。实验发现:自带加热系统可将模具和产品加热到110℃以上,模具可在85℃左右长期工作,并初步探索了RFI工艺参数,制备出了性能优异的板材。为制备大型RFI工艺用FRP模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5.
为发挥离子渗氮和离子氮碳共渗两种技术各自的优势并克服其不足,研发了离子氮碳共渗与离子渗氮复合处理(以下简称离子渗复合处理),并与单一离子渗氮进行了对比。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对离子渗层厚度、物相、截面硬度进行了测试,并对化合层形成动力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5钢经离子渗复合处理后化合层明显厚于单一离子渗氮,化合物层形成效率显著提高,且表层硬度提高。经离子渗复合处理后化合层新增了Fe3C相,且主要物相发生了由γ′相向ε相的转变。动力学分析表明,离子渗复合处理化合层形成扩散激活能比单一离子渗氮明显降低,从179.7 k J·mol–1降低到87.1 k J·mol–1,同时得出了45钢在783~843 K温度范围内离子渗氮与离子渗复合处理化合层厚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式分别为dplasma nitriding=exp(15.8–10810/T)与dcomplex treatment=exp(9.7–5237/T)。  相似文献   
86.
超薄层C—N共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行研制伯低真空化学热处理多用炉进行低真空脉冲式碳-氮共渗试验。研究渗剂组成及配比、工作压力、脉冲工艺周期、共渗温度与时间对渗层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工艺条件下,低真空脉冲式碳一氮共渗工艺能满足机械零件表面硬化层深度0.1--0.3mm,硬度≥58HRC的要求。  相似文献   
87.
本试验检测了在多种渗剂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碳氮共渗气氛。结果表明,所有试验条件下炉气中均含有HCN成分,其浓度高达41.23-149.52mg/m^3。并试验研究了消除HCN污染的治理方法,即采用密闭工作系统,炉气通过吸收破氰装置后排放,能够简例而可靠地消除HCN组份,实现无法无污染气体碳氮共渗热处理。  相似文献   
88.
采用以氢气泡为示踪粒子的数字粒子图像测速技术(digitalparticleimagevelocimetry,DPIV)对三种不同雷诺数下的圆柱绕流进行了研究。一般DPIV拍摄时相机固定,可得出一种速度场分布。笔者采用静止坐标,用简单的方法可以达到相机随流场移动的效果,DPIV处理结果可以看到一些更深入的情况。  相似文献   
89.
点火方式对旋转爆震发动机工作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磊  王栋  李飞  马虎  杨成龙  武晓松 《推进技术》2016,37(11):2193-2200
为研究并改善旋转爆震发动机的点火-起爆性能,进一步深入了解点火方式对旋转爆震发动机工作特性的影响,采用小能量火花点火装置、高能量火花点火装置、爆震管三种点火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旋转爆震发动机起爆实验,发动机采用环缝-喷孔对撞式掺混方式,燃料为H2,氧化剂为空气。实验对比研究了不同点火方式下旋转爆震发动机的点火起爆性能及点火方式对发动机工作特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种点火方式均成功起爆旋转爆震波,并周向稳定传播。通过对旋转爆震波起爆过程详细分析发现,不同点火方式引燃的不同初始状态的火焰均需在环形燃烧室经历一个类似DDT的火焰发展过程才能成功建立爆震波,且火焰发展过程的时间间隔表现出很强的随机性,但总体来看爆震管点火时爆震波建立时间较其他两种点火方式短。此外,该工况条件下三种点火方式起爆发动机时其工作状况可重复性均可达100%,稳定工作过程中的传播特性与点火方式无明显关系,爆震波传播频率较为稳定,在5437~6440Hz波动。  相似文献   
90.
近年来人们对运载火箭下面级动力装置的液体燃料改用烃类燃料产生了极大兴趣.美国NASA兰利研究中心对采用各种液体燃料(H_2 O_2或烃类 O_2)的单级或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第一级的特性作了理论分析.一次性使用动力装置的运载火箭示意图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