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041篇 |
免费 | 5545篇 |
国内免费 | 138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8262篇 |
航天技术 | 2686篇 |
综合类 | 1691篇 |
航天 | 73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0篇 |
2023年 | 741篇 |
2022年 | 899篇 |
2021年 | 979篇 |
2020年 | 837篇 |
2019年 | 879篇 |
2018年 | 506篇 |
2017年 | 750篇 |
2016年 | 785篇 |
2015年 | 772篇 |
2014年 | 1054篇 |
2013年 | 1068篇 |
2012年 | 1424篇 |
2011年 | 1392篇 |
2010年 | 1163篇 |
2009年 | 1279篇 |
2008年 | 1278篇 |
2007年 | 1196篇 |
2006年 | 1012篇 |
2005年 | 1017篇 |
2004年 | 894篇 |
2003年 | 876篇 |
2002年 | 790篇 |
2001年 | 787篇 |
2000年 | 738篇 |
1999年 | 651篇 |
1998年 | 603篇 |
1997年 | 633篇 |
1996年 | 655篇 |
1995年 | 630篇 |
1994年 | 567篇 |
1993年 | 489篇 |
1992年 | 489篇 |
1991年 | 425篇 |
1990年 | 380篇 |
1989年 | 430篇 |
1988年 | 214篇 |
1987年 | 231篇 |
1986年 | 78篇 |
1985年 | 50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27篇 |
1980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本文提出了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在室外贮存条件下的热应力和热应变计算的一般方法。按照气象资料,研究和提出了平均环境热载荷变化的模型——考虑了环境温度、天空辐照、风对流和太阳辐照等因素——并用以计算结构件的表面温度。数值算例应用于在亚利桑纳州菲尼克斯城地区存放的发动机粘弹性应力分析。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介绍了硼化合物5527新型偶联剂在丁羟推进剂中应用研究的结果.5527与MAPO 组成复合偶联剂,能大幅度改善丁羟推进剂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3.
84.
少烟幼畜(Maverich)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结构使用寿命估计是以解剖发动机的推进剂性能数据为基础进行的。为了在两年的时间里模拟五年的使用寿命,这些发动机经历了实验室加速化学和力学老化。用经验老化模型来推测发动机推进剂的性能和药柱横截面上的性能梯度,建立了有限元计算机模型来计算这些性能梯度,并确定发动机安全裕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分析,预计这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在10年之上。 相似文献
85.
本文介绍了星30C、30E和37FM三种火箭发动机的设计结构,给出了各种分析结果,并报导了鉴定试验的累积数据。 相似文献
86.
利用一维四分之一波长谐振原理改进的扫描频率超声探伤(SFUI)方法成功地对固体发动机衬层和推进剂之间界面脱粘进行了检验,并已用于对H—Ⅰ火箭上面级及对模拟的H—Ⅱ火箭助推级的生产过程和实验现场检验。 相似文献
87.
LE-7A发动机喷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LE-7A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喷管延伸段面临两个主要的问题.即在启动和关机过程中产生大边缘载荷以及再生冷却管路的破坏.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大边缘载荷的起因不同,一种是在启动和关机过程中,由于自由激波分离(FSS)和约束激波分离(RSS)的交变引起的.其中约束激波分离也是造成某些再生冷却管路破坏的原因.另一种大边缘载荷是起源于分离点的滞止和突然运动("跳跃")现象.本文集中讨论了两种大边缘载荷引起的LE-7A发动机的分离现象以及在启动、关机过程中喷管延伸段的某些再生冷却管路的破坏的现象. 相似文献
88.
自1984年开始,中国研制的系列远地点发动机共9次参加卫星发射,均获成功,表现出很高的可靠性,高空比冲达到2834N·s/kg,质量比为0.895,性能达到了先进水平。该文介绍了远地点发动机的特点、技术水平和主要经验。其中采用丁羟推进剂、玻璃纤维壳体和碳/碳复合材料喉衬被证明为成功的技术选择。在研制过程中,在高空比冲的预示和测量,玻璃纤维壳体基体树脂的研制,高空点火和安全点火机构的研制,防止发动机自旋引起的烧蚀等技术问题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于在高空工作的发动机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9.
本文对先进大型固体发动机碳/碳喷管喉部的消蚀过程进行了气热化学分析,分析认为碳/碳喷管喉部表面消蚀的主要原因是水蒸气对碳的化学侵蚀.分析过程中应用了几个专有的数值计算程序,并用碳/碳材料表面消蚀速率和表面粗糙度的实验结果作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在模型中采用的从点火开始时平滑的初始碳/碳材料表面的层流附面层转变为稳定工作时粗糙的烧蚀碳/碳表面的紊流附面层状态时的假设,使实测消蚀数据和预测值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