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75篇
航空   572篇
航天技术   116篇
综合类   99篇
航天   17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41.
K-均值聚类在CCERT系统流型辨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流型是气水两相流的重要参数之一,对气水两相流的流动影响很大。基于电容耦合电阻层析成像(CCERT)系统,以水平管道气水两相流流型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提取不同流型下采集到的电导率信息的主成分,消除不同电极对之间信号的冗余,进而结合K-均值聚类算法实现流型辨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准确度,对于水平管道泡状流、层状流和环状流3种典型的气水两相流流型的静态辨识准确率可以分别达到97%、96%和99%,动态辨识准确率可以分别达到92%、90%和87%。  相似文献   
942.
Pareto遗传算法在气动外形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areto方法作为一种多目标优化方法,能够一次性获得优化问题对应的不同权重分配情况下的所有最优解集。它与遗传算法结合产生的Pareto遗传算法,是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Pareto最优解集合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将两种常用的Pareto遗传算法,MOGA方法和两支联赛遗传算法应用到气动外形优化中,针对具体算例进行气动外形的优化设计,得到了满意的优化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943.
针对两级入轨飞行器的缩比模型,通过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在马赫数6条件下开展典型级间距状态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场研究,详细分析干扰区壁面及空间的流动结构与特性。结果表明:试验中模型壁面边界层在激波入射之前为层流状态,在强激波干扰后迅速转捩为湍流状态,因此试验结果在第一道激波作用结束之前与层流计算结果吻合,而在第一道激波作用结束之后与湍流计算结果一致;激波/边界层干扰呈现复杂的三维流动特征和明显的开放结构,强激波在壁面形成的高压区呈弧状向下游展开,轨道级头部产生的入射激波在级间来回反射,强度依次递减;同时,干扰区内存在展向弯曲的主分离线与再附线、沿流向排列的二次分离线与再附线、流动剪切形成的旋涡结构以及包括鞍点、结点、焦点在内的临界点;层流边界层受到激波作用形成的分离区明显大于湍流边界层,同时开放特征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44.
为了研究径向油孔结构对环下润滑高速轴承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高速轴承内部流动特征建立了数值计算方法,针对包含输油通道、径向油孔和轴承组件的物理仿真模型开展了油气两相流动计算,对比并讨论了不同径向油孔结构下轴承内部的油气分布和黏性摩擦损失。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径向油孔孔径增大后轴承内部的平均滑油体积分数单调增加且滑油分布更均匀。径向油孔布设在周向油槽的同侧有利于提升轴承内部的平均滑油体积分数,同时滑油沿周向分布的均匀性较好。轴承组件表面扩展参数受径向油孔结构的影响,其变化趋势与平均滑油体积分数的变化相似。全部采用经验公式预测得到的黏性摩擦损失整体偏高,且不能反映径向油孔结构参数的影响,数值模拟和经验公式相结合计算得到的黏性摩擦损失与直接采用数值模拟获得的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45.
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高浓度颗粒流冲刷下的粒子侵蚀绝热层问题,运用Standard k-ε湍流模型和颗粒轨道模型对某型地面模拟过载试验发动机进行三维两相流数值模拟,分析两相流场特性,基于Oka粒子侵蚀模型计算某型EPDM绝热层的粒子侵蚀率,并与7次地面模拟过载试验发动机粒子侵蚀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数值结果表明,该粒子侵蚀模型可靠且精度有保证,能够正确预示绝热层粒子侵蚀特性;计算与试验所得的侵蚀率分布范围基本相同,计算所得最大侵蚀率偏大,最小相对误差4.69%,平均相对误差约13.89%;但侵蚀分布特征与试验结果不完全一致,分析认为粒径分布数据与真实值的偏差是侵蚀分布特征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用于工程中EPDM绝热层高浓度颗粒冲刷下的粒子侵蚀分析,能够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层设计及热防护可靠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6.
两级入轨空天飞行器(TSTO)并联级间分离存在复杂的气动干扰现象,理解气动干扰特性对分离安全性设计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Φ0.5 m高超声速风洞中开展了基于压敏漆(PSP)与温敏漆(TSP)试验技术的级间气动干扰特性研究,解决了有遮挡条件下的压敏漆与温敏漆测量难题,获得了马赫数6条件下不同级间距的高分辨率大面积连续压力和温度分布特性。研究表明:轨道级头部激波直接入射至助推级壁面,与边界层相互干扰,诱导流动分离;入射激波与分离激波在级间区域会产生多次反射,形成三维复杂波系结构;随着分离距离增大,级间流场呈现从缝隙流到小通道流再到大通道流的流动特征,级间高压高温干扰区则呈现从前往后移动且峰值减弱的特点,这也是改变两级气动力/力矩特性、影响分离过程中两级位姿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47.
为研究高速旋转对内外燃管型装药固体火箭发动机凝聚相点火瞬态过程的影响规律,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流体计算软件,使用用户定义函数(UDF)编程接口建立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模型,对旋转条件下发动机凝聚相点火过程进行模拟。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地面旋转实验内弹道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数值模型的正确性。计算结果表明:①点火药燃气颗粒因旋转做离心运动,大量粒子聚集在燃烧室头部上端,部分粒子附着在发动机壁面,且停留时间较长。②点火药燃气颗粒占比从20%增加到40%,点火压力峰值降低3.93%,发动机转速的升高会造成内弹道平衡压力升高,但点火压力峰会逐渐降低,且峰值出现时间发生延迟,转速达到15 000 r/min时点火压力峰消失。③转速增大,点火颗粒与推进剂传热增大,火焰传播期减小,但燃气填充期和点火延迟增大,点火药燃气颗粒占比为20%时,转速为15 000 r/min较静止条件下点火延迟增加了23.76%。  相似文献   
948.
冲蚀磨损广泛存在于民用、工业、军工等领域中,常导致设备受颗粒撞击形成不同程度的损伤。选用Q345钢开展液固两相流冲蚀实验,基于失重法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颗粒粒径、颗粒质量分数、冲蚀角度(15°~90°)、冲蚀时间等因素对冲蚀磨损的影响,并对冲蚀后的样品表面形貌特征进行分区。实验结果表明:随颗粒质量分数增大,冲蚀失重量上升的速率逐渐趋于平缓;3D形貌观测发现,颗粒质量分数高于0.1%后,材料表面全部受到了侵蚀,最大冲蚀深度降低;30°冲蚀角度附近Q345钢的质量损失最大,这与其较强的韧塑性有关。基于金相显微拍照分析,90°射流冲击后样品表面分成3个区域,靠近喷嘴外边缘的2区内坑洞和犁沟数量最多,损伤最为严重,这与射流流场特性和颗粒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949.
针对空气利用率用于描述对置活塞(OP2S)二冲程压燃式发动机油气相互作用规律时局限性较大的问题,给出过浓系数的定义并以之作为对置活塞二冲程压燃式发动机缸内油气混合效果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CONVERGE软件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初始涡流比和喷油器倾角对OP2S燃烧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过浓系数可以排除平均当量比的影响并有效反映喷油参数对油气混合效果的影响。提高涡流比可以强化喷油过程中的油气混合,同时改变喷油过程形成的燃油径向分布。过小或过大的涡流比使燃油过度集中于气缸轴线附近或气缸壁附近,造成局部过浓,喷油结束后的燃烧效率下降。整个循环的燃烧效率由喷油过程中及喷油结束后的燃烧放热过程共同决定。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涡流比对燃油径向分布的影响可以使燃烧效率在0.6~1.0的范围内变化。喷油器倾角同样可以改变燃油径向分布位置及燃烧效率,且这一影响可以与涡流对燃油径向分布规律的影响相叠加。  相似文献   
950.
涡扇发动机经常会在雨天执行飞行任务,当雨滴进入发动机后,由于风扇旋转、液滴和液滴碰撞、液滴与叶片壁面碰撞 导致核心机与内外涵道之间的水量重新分配。针对雨滴在内外涵道的分配问题,采用了3维建模仿真方法计算水进入核心机的比例。通过拉格朗日法建立了两相流模型,同时考虑了液滴运动模型和破碎模型,研究了不同的水气比、初始液滴直径和风扇转速对内外涵道水量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入核心机的水量取决于液滴的初始液滴直径和风扇速度,水气比对进入核心机的水量影响较小。将仿真计算结果与文献[6]中经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仿真最大误差为3.3%。证明所建立的涡扇发动机内外涵道水量分布比例数值仿真方法是合理的,对计算液滴量的内外涵道分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