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7篇 |
免费 | 264篇 |
国内免费 | 14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307篇 |
航天技术 | 225篇 |
综合类 | 108篇 |
航天 | 4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77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82篇 |
2018年 | 50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83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83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81篇 |
2010年 | 103篇 |
2009年 | 80篇 |
2008年 | 86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69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65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4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281.
282.
2011年7月20日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局公布,两家香港公司和四家黎巴嫩公司被列入产业安全局实体名单(Entity List)。这六家公司被列入实体名单是因为有证据证明,他们从美国公司的海外分公司购买电子元件,然后出售给伊朗和伊拉克的个人。这些电子元件最终在伊拉克一些尚未爆炸的爆炸装置和相关材料中被发现。 相似文献
283.
双层壳型冲击/气膜综合流量系数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新型高效涡轮铸冷叶片内部冷却通道中的流动特性,以铸冷叶片典型结构——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结构的平壁模型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该种冷却结构的综合流量系数Cd随冲击雷诺数Red(600~2800),主次流吹风比M(0.7~7),冲击间距比H/d(0.5~1.25),冲击孔和气膜孔间距比P/d(0,3,4)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Cd随着冲击雷诺数Red,吹风比M的增加而增大,在吹风比小于3工况下更为显著;(2)在相同的气动参数条件下,综合流量系数Cd随着孔排距比P/d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冲击间距比H/d的减小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84.
旋转状态下气膜冷却效率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型发动机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吸力面腮区气膜孔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发动机状态的模型试验,研究了旋转数、吹风比和主流雷诺数对气膜孔冷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旋转会导致气膜覆盖区域向高半径方向偏转,且旋转数越大,偏转角度越大,气膜冷却效率越低;同时,旋转会弱化吹风比、主流雷诺数等对气膜冷气效率的影响。研究获得的旋转状态下涡轮转子叶片型面典型区域气膜冷却特性的试验数据,可为发动机转子叶片冷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5.
286.
287.
288.
为了探索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外环非定常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对叶片高速旋转作用下某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外环的非定常气膜冷却过程进行了3维数值模拟。应用滑移网格技术实现了涡轮叶片与涡轮外环壁面之间的相对运动以及转子与静子之间干涉作用的模拟;分析了叶片的旋转作用、吹风比、气膜射流方向、气膜轴向射流角度等因素对高压涡轮外环非定常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高吹风比下应防止叶片前缘上游气膜孔冷却裕度不足现象的发生;逆向排布的气膜孔更适合在高吹风比下使用;当气膜入射角由45°减小为30°时,外环面平均气膜冷却效率时均值增大18.54%,显著提高了涡轮外环冷却的冷气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89.
采用三维气热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凹槽间隙底面受到泄漏流冲击的流动特性,对气膜冷却参数对凹槽间隙气膜冷却换热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吹风比、冷却孔位置、冷却孔角度对壁面换热的影响,并结合三维流固耦合计算,研究了叶顶气膜冷却方式对叶顶表面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孔位于间隙流动冲击凹槽底面上游位置能有效降低壁面Nu数,获得较低的叶片表面平均温度,此时大吹风比效果更好;所选取的冷却方式使得E3高压涡轮第一级动叶的最大无量纲温度降低了0.156。 相似文献
290.
为解决新研全尺寸主减隔振装置地面性能试验中由于试验件尺寸大、重量重和试验状态多等难点,同时缩短试验周期并降低试验成本,提出了一种通过实测动载荷传递率评估主减隔振装置隔振性能的地面性能试验方法,给出了试验方案、试验夹具安装、试验内容以及过程。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验证了实测动载荷传递率试验方案的可行性,测试结果真实可靠,为后续类似的系统级全尺寸隔振性能试验提供了一种新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新型主减隔振装置对垂向、航向和侧向三向激励的隔振效率均超过了80%,达到了预期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