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37篇
航空   332篇
航天技术   21篇
综合类   47篇
航天   5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固体运载火箭变轨发动机喷管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气流分离问题,为研究气流分离对喷管性能的影响,开展了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分析获得了气流分离点位置、推力系数、喷管壁面的压强、对流换热系数、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地面推力系数是真空推力系数的73.3%,喷管气流分离影响了发动机能量转换;气流分离后喷管壁面压强、对流换热系数、温度存在跃变现象,从而会对喷管扩张段产生不利影响。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固体火箭发动机高空喷管通过地面试验性能预示高空性能及喷管扩张段热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2.
为了测定具有埋入式进气道的某航弹发动进排气对航弹的气动影响量,采用引射式动力模拟器在FL-7高速风洞,首次在国内成功地进行了高速风洞进排气动力模拟试验。试验模型缩比为1:10,M=0.7,Poj/P∞=2.262,Cφ=0.79。试验结果表明,有动力后Xd,Cl,Cd增加,Cma减少。试验表明在高速风洞中对于小尺寸的试验模型,采用引射式动力模拟器开展进排气动力模似试验是一种简便适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43.
导弹水下发射时喷管的气体流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导弹水下发射时喷管的气体流动问题,建立了水下喷管流的简化模型,定性地研究水环境的惯性对水下喷管内气体流动造成的阻滞作用。计算显示受阻滞流量△Q及受阻滞时间△t和喷管的喉部面积At呈幂函数关系,固定其他参数仅改变水深,△Q及△t和进口处气体的滞止压力p0与当地水下静压之间的压力差也有幂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喷管所处的水下深度越大,喷管内气体流动受阻滞状况也就越严重,而减小喉部面积At和适当增加膨胀比Ab/At以及增加滞止压力po,均有助于改善水环境对喷管喷出气体造成的阻滞状况。  相似文献   
344.
采用弱耦合对角化点隐式方法的MacCormack格式,求解喷管的粘性化学反应流动,解决了控制方程组的刚性问题,又大大减少了常规点隐式方法中求逆矩阵的大量工作。对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采用6种组分、8个反应有限速率的化学反应模型和Baldwin-Lomax代数湍流模型,得到流场参数在喷管中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对角化点隐式方法求解化学反应喷管粘性流动能提高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345.
曾徽  陈智铭  闫宪翔  欧东斌  董永晖 《航空学报》2020,41(4):123521-123521
电弧加热器是研究飞行器气动热防护问题的重要地面试验平台,其采用电极放电加热获得高温气体的方式,会产生铜蒸汽粒子,并随同进入地面试验模拟的等离子体气流,产生电弧风洞地面试验铜污染组分效应。本研究利用发射光谱诊断技术,发展了一套电弧加热器高温流场组分在线诊断测量系统,开展对10 MW高焓叠片式电弧加热器铜电极烧蚀的在线测量,获得了铜原子浓度的实时测量结果。基于所选铜原子谱线,开展了对电弧加热器起弧过程和稳定工作过程的测量,同时分析了管式电极和环形电极下电极烧蚀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起弧瞬间,电极烧蚀较明显,管式电极的铜原子峰值浓度要明显高于环形电极;稳定工作后,环形电极铜原子烧蚀量迅速下降,并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10-6),管式电极仍然存在较高、不稳定的烧蚀,显示管式电极的烧蚀量要明显高于环形电极,且管式电极烧蚀量随着电弧加热器运行电流的增加而增加。基于该测量结果,建立了判定电极失效的直接判据,并用于保障电弧加热器运行安全。为研究电弧加热器电极烧蚀及地面试验铜污染组分效应提供了非接触式测量手段,目前,该测量系统已经作为电弧加热器的常规测试手段,提供电弧加热器高温气流的在线诊断。  相似文献   
346.
研究了新型高强铝锂合金经固溶、固溶+不同时效时间处理后的腐蚀性能,结果表明:新型高强铝锂合金在固溶状态下具有最佳的耐晶间腐蚀和剥蚀性能,而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合金耐晶间腐蚀和剥蚀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347.
实验研究了襟翼射流对涡轮叶栅流动的控制,实验测量了某型涡轮叶片压力面尾缘附近由直径为1mm的射流喷口喷射不同流量射流,对不同流动状态下涡轮叶栅流动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射流襟翼能够有效控制通道内的主流质量流量和流动方向;在进口雷诺数为71742,马赫数为0.048,湍流度为1%状态下,当射流流量达到主流质量流量的4%时,主流质量流量减少了13.32%,气流转折角增大了6.34%;随着射流流量的增大,叶型载荷系数有所降低,同时总压损失系数会增大.   相似文献   
348.
内燃波转子技术对燃气涡轮发动机性能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研究内燃波转子技术提高燃气涡轮发动机性能变化规律,建立内燃波转子燃气涡轮发动机热力循环分析模型,开展内燃波转子通道出口气流马赫数、压气机压比等参数变化对燃气涡轮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探讨了内燃波转子燃气涡轮发动机热力循环状态参数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压气机压比等于3.6时,发动机比推力和热循环总效率最大提高23.709%,耗油率最大减少19.165%;当通道出口气流马赫数等于0.6时,发动机比推力最大增幅达23.736%,此时压气机压比为4.4、发动机热循环总效率32.216%和耗油率减少24.366%,熵增减少7.864%,验证了内燃波转子技术能够提高燃气涡轮发动机总体性能.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内燃波转子燃气涡轮发动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49.
 根据高马赫数流场特征参数变化快、固态场特征参数变化慢的特性,编制开发了针对高速气流的"半解耦"显式流固耦合近似计算程序,并通过数值方法分析了该方法的计算误差,分析结果显示其能够较准确地模拟高速流场与固态场长时间非稳态耦合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半解耦"流固耦合方法数值模拟了高速气流横掠缝隙-腔体典型密封结构的非稳态过程,并与相关实验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程序可靠性.随后,进一步分析了气流侵入密封结构的主要特性,总结了密封结构内、外流场中气流温度、压力和速度的分布特征以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密封结构中加热板气动热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密封结构中固体温度场分布特征及其随时间积累的变化规律等.最终,计算结果说明了密封体的结构布局对其内部热状况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350.
应用CFD方法研究了配备高速气流吹袭防护装置的人椅系统的气动特性。空间离散采用Osher逆风格式,紊流模型采用基于Spalart—Allmaras一方程的DES方法,在马赫数为0.6和1.2;迎角-10~30&#176;;侧滑角为0&#176;和15&#176;范围内的粘性大分离流;以及来流马赫数为0.8和1.6;迎角5~30&#176;;侧滑角为0,-20和-50&#176;条件下,对有无防护装置的人椅系统气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高速气流吹袭防护装置在高速弹射过程中有效地保护了人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