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7篇 |
免费 | 560篇 |
国内免费 | 28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344篇 |
航天技术 | 290篇 |
综合类 | 217篇 |
航天 | 40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9篇 |
2024年 | 69篇 |
2023年 | 68篇 |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88篇 |
2020年 | 92篇 |
2019年 | 90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60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93篇 |
2013年 | 99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108篇 |
2010年 | 96篇 |
2009年 | 96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73篇 |
2005年 | 74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39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332.
气动弹性剪裁中的设计变量和约束导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 设计变量的取法和约束导数的计算,不但影响气动弹性剪裁的结果,而且决定着它的工作量。本文对于两种不同的设计变量取法进行了讨论。在约束导数计算方面,通过一个盒段模型和一个三角翼模型的计算,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333.
334.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回波多普勒频率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与目标的相对运动关系出发,以SAR发射信号的波长、卫星的轨道参数和目标的位置(地心经纬度)为已知条件,导出了计算目标回小以的多普勒频率的解析公式,这对于星载SAR系统的性能 初步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35.
针对现有流体推力矢量控制方案的不足,提出利用喷流附壁效应的新型矢量喷管,借助于尾喷管射流对固壁延伸面的跟随作用控制尾喷流方向,实现推力转向.在此基础上采用限制流量的方法调节喷流的抽吸程度,产生不同的横向压力梯度,达到了矢量化控制推力转向的目的.运用这一概念设计了二维矢量喷管,用数值实验方式验证了喷管的推力转向效果,采用限制流量方法得到的最大矢量角度约13.3°,进一步结合射流控制可以使矢量偏角达到20°以上.通过对该喷管流场的数值计算研究,探讨了该矢量喷管内喷流转向形成的流动机理,从推力损失、转向效率上对喷管的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36.
先进战斗机气动弹性设计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国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发引领了飞机设计领域各项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针对研制总要求和任务特殊性,中国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气动弹性专业建立了精益气动弹性设计与验证技术体系。基于多学科优化设计流程,开展了旨在提高飞机气动弹性品质的关键技术攻关、气弹优化设计和分析工作。完成了考虑含全动翼面结构非线性的全机动力学特性地面试验、亚跨超声速颤振模型风洞试验和气动弹性飞行试验验证。在较短的研发周期内,成功实现气动弹性设计目标,为新一代战斗机的成功研制提供了技术保障。描述了该飞机气动弹性设计历程、主要技术工作以及在此基础上取得的技术进步、能力提升以及具有研究所特色的气动弹性设计知识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337.
338.
339.
在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中试验研究了卫星姿控发动机喷管羽流对平板模型的撞击效应,包括气动力和气动热效应.试验气体为加热的氮气.对两个卫星姿态控制发动机喷管的十种实验状态进行了测量.测出了平行于喷管轴线的平板模型上的压力分布和温度变化及处于喷管上方后流区的挡板的温度变化,给出了平板模型上的气动力和气动热分布规律,并判断是否形成后流区.测量结果表明,试验结果可靠,具有工程应用价值,能为姿控发动机在卫星上的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0.
用实验方法研究了热端管管长、分离室直径、冷孔板孔径等主要结构参数对涡流管的制冷制热性能的影响。实验中以空气为介质分别对不同结构参数涡流管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热端管管长、分离室直径以及冷孔板孔径等参数对涡流管制冷制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热端管长度有利于涡流管的能量分离;在大冷流率下,大直径涡流管的制冷性能优于小直径涡流管;冷孔板孔径愈小,涡流管的制冷制热效应都愈好,在冷孔板孔径与热端管内径之比为50%时,取得最佳的制冷制热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