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0篇 |
免费 | 265篇 |
国内免费 | 36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245篇 |
航天技术 | 280篇 |
综合类 | 207篇 |
航天 | 3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90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88篇 |
2019年 | 90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93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108篇 |
2010年 | 96篇 |
2009年 | 96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71篇 |
2005年 | 73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39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tational fluid dynamic,CFD)的非定常气动力降阶模型方法,建立起叶段振动状态下的非定常气动力模型,用来模拟叶片变形与气流耦合作用下的附加非定常气动力,实现了叶段在旋转过程中的非定常气动特性建模。通过与CFD结果的校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分析了模型对阶跃幅值、风速及振动频率等参数变化的敏感性,然后将方法推广至多叶段模型,并结合结构动力学方程给出多叶段模型的气动弹性响应历程。 相似文献
332.
333.
针对高功率微波(HPM)耦合效应分析需求,采用时域多分辨分析法(MRTD)模型,给出了微带线端口电压和电流方程,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基于MRTD,仿真分析了HPM作为入射波时其极化方式、入射方向对微带线电磁耦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垂直线极化波和平行线极化波耦合系数峰值出现在不同的频率,且峰值相差约15 dB,采用圆极化波时耦合系数最大;入射方向变化时,耦合系数以水平入射最小,垂直入射时最大,高频段微带线边缘有绕射现象产生。该分析采用了分析计算电大尺寸HPM耦合效应的MRTD数学模型,提高了HPM与复杂结构的耦合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334.
建立了考虑弹性桨叶、刚性小翼的旋翼气动弹性分析模型和旋翼载荷计算方法.以广义质量和广义力的形式描述小翼惯性力和气动力对系统的影响,以非定常/动态失速模型计算剖面气动力,结合基于实验数据修正的组合气动模型计算带小翼部分的剖面气动力,集成大变形桨叶模型考虑弹性变形的非线性,以力积分法计算桨叶剖面振动载荷.通过计算分析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验证了建立的气动弹性模型和载荷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桨叶结构模型精度很高,气弹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旋翼的振动载荷,挥舞弯矩平均误差控制在9.1%,使用修正的小翼气动模型能有效提高小翼运动时桨叶振动载荷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335.
地球同步轨道高压太阳电池阵充放电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地球同步轨道(GEO)高压太阳电池阵表面静电放电(ESD)引起二次放电可能导致太阳电池阵永久性短路损坏。文章主要针对GEO高压太阳电池阵充放电效应问题,重点分析了高压太阳电池阵表面ESD和二次放电产生的物理过程,并利用负高压偏置方法开展了GEO高压太阳电池阵表面ESD和二次放电地面模拟试验。试验验证了反转电位梯度电场是导致GEO高压太阳电池阵表面产生ESD的触发因素之一,同时得到了GaAs高压太阳电池阵样品表面产生ESD和二次放电的电压阈值。 相似文献
336.
337.
面向飞行器内外流一体化设计,基于自主研发的大规模并行化结构化网格RANS求解器以及离散伴随方程求解器,开展了考虑推进系统动力状态下进排气边界条件的变分研究,通过链式求导法则避免直接对守恒变量变分,进一步引入中间变量大幅度简化了进排气边界条件变分的难度,建立了考虑进排气效应的设计变量灵敏度高效分析方法,并通过TPS标准模型计算验证了进排气数值模拟精度,与有限差分对比验证了灵敏度计算精度,以翼上发动机气动布局进排气影响数值模拟为例,系统分析了低速、高速、定攻角、定升力状态,推进系统有无动力工况灵敏度的变化以及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338.
339.
340.
针对现有流体推力矢量控制方案的不足,提出利用喷流附壁效应的新型矢量喷管,借助于尾喷管射流对固壁延伸面的跟随作用控制尾喷流方向,实现推力转向.在此基础上采用限制流量的方法调节喷流的抽吸程度,产生不同的横向压力梯度,达到了矢量化控制推力转向的目的.运用这一概念设计了二维矢量喷管,用数值实验方式验证了喷管的推力转向效果,采用限制流量方法得到的最大矢量角度约13.3°,进一步结合射流控制可以使矢量偏角达到20°以上.通过对该喷管流场的数值计算研究,探讨了该矢量喷管内喷流转向形成的流动机理,从推力损失、转向效率上对喷管的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