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6篇
  免费   368篇
  国内免费   228篇
航空   1269篇
航天技术   200篇
综合类   235篇
航天   34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This paper presents a two-level geometric calibration method for the permanent magnet (PM) spherical actuator to improve its motion control accuracy. The proposed actuator is com- posed of a stator with circumferential coils and a rotor with multiple PM poles. Due to the assembly and fabrication errors, the real geometric parameters of the actuator will deviate from their design values. Hence, the identification of such errors is critical for the motion control tasks. A two-level geometric calibration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identify such errors. In the first level, the calibration model is formulated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l form of the kinematic equation, which is to identify the geometric errors in the spherical joint. In the second level, the calibration model is formulated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l form of torque formula, which is to calibrate the geometric parameters of the magnetization axes of PM poles and coils axes. To demonstrate the robustness and availability of the calibration algorithm, simulations a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proposed two-level calibration method can effectively compensate the geometric parameter errors and improve the positioning accuracy of the spherical actuator.  相似文献   
222.
<正>58号大型试车台,是罗·罗公司为推动英国制造业发展及提升产品性能,于2007年在英国德贝投资建设的大型试验设备。58号试车台是罗·罗公司最新、最大且噪声最小的试验设备,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试车台之一。该试车台具有降矂双层顶盖与舱壁,包含11 000m3的混凝土结构及容量达1 000t的进排气消声装置。该试车台除了承担2007年关闭的诺丁汉哈克奈尔专用露天试车台上进行的关键取证试验外,还承担了发动机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的一些试验,如风扇叶  相似文献   
223.
为了提高透平的内效率及降低制造成本,采用基于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的叶轮机械叶片三维优化设计方法,开发了一种高载荷动叶片。该叶片是以5个截面的重心沿径向积叠而成。每个截面的内背弧是以基于叶型中弧线的Bezier曲线来构造。三维流动分析表明,新叶片提高效率0.5%。通过减少叶片数约15%,新开发的高载荷动叶片不仅有效地提高了透平的内效率,同时降低了透平重量和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224.
针对超磁致伸缩致动器(GMA)输出位移有限的问题,采用柔性铰链放大机构放大GMA输出位移,利用材料力学理论、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和有限元法对柔性铰链放大机构的位移放大倍数、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合Jiles-Atherton(J-A)模型和二次畴转模型建立了柔性铰链放大式GMA的磁弹耦合模型,并在软件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环境中进行了数值仿真.制作了柔性铰链放大式GMA样机,对其进行了动态性能实验,仿真和实验表明:经过放大,柔性铰链放大式GMA输出位移可以达到0.4mm;频带宽超过100Hz;所建立的磁弹耦合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25.
以简单的数学方式推证,当舰载机沿着下滑视角方向,正对着舰载光学助降系统所发送的光波束进近着舰时,其理想的下滑轨迹应是一条抛物线.  相似文献   
226.
前飞状态旋翼动稳定性及自由度间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研究直升机在前飞状态下的稳定性,建立了前飞状态下旋翼的结构模型、气动力模型和平衡方程组。对方程组的周期系数处理以及前飞时的相关参数对旋翼动稳定性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在前飞动稳定性分析中引入动力入流自由度。从分析各个自由度间的相互作用入手揭示旋翼动不稳定性的物理本质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27.
某型航空活塞发动机进排气系统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针对高空小型飞机的动力要求,对某型航空活塞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均匀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某型航空活塞发动机的仿真模型,分析了进排气管路结构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以进气质量流量不均匀度和进气压力波动效应为评价指标,对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改变进排气歧管和总管的长度,把不均匀度降低到5%以内,最大降幅为38%,并且提高了发动机的扭矩和功率,最大提高幅度为5%.   相似文献   
228.
微振动源与支撑结构耦合特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微振动源与支撑结构耦合特性理论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基本理论研究、静态动质量法、动态动质量法等在微振动源与支撑结构耦合特性分析中的应用及试验验证,并对几种分析方法的分析结果与试验验证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考虑了陀螺效应的动态动质量法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更为吻合。提出了国内微振动源与支撑结构耦合特性在理论方法改进、物理试验应用、减隔振系统设计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展望,可为微振动领域相关研究和产品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9.
罗皓  金志光  张堃元 《航空动力学报》2019,34(11):2366-2376
为提高来流马赫数范围为2~4的“X”型进气系统大攻角下的稳定裕度,设计并研究了一种倒置二元进气道设计方案,并将其与正置方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来流马赫数为2.3~3.5,攻角范围为0°~6°时,倒置布局设计方案总体性能较优,未出现明显激波/附面层干扰问题,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在采用相同的进气道设计方案时,倒置布局其迎风与背风进气道结尾激波位置及总体性能参数差异更小;0°攻角时倒置布局临界总压恢复系数与正置布局相当,4°攻角时倒置布局比正置布局高2%~3%,8°攻角时普遍高19%以上,且来流马赫数越高提升幅度越明显,8°攻角下倒置布局总流量系数较正置布局高6%左右。研究还发现,当来流马赫数较低时倒置布局总阻力低于正置布局, 4°攻角时低1.7%;而来流马赫数较高时倒置布局总阻力高于正置布局,4°攻角时高2.0%。   相似文献   
230.
王晓雷  杨庆俊  郑钢铁 《宇航学报》2007,28(4):1007-1011
分析一种对称结构的八作动器隔振平台的通道耦合特性。分析表明由于结构对称,当有效载荷质心位于平台纵轴的延长线上,且有效载荷的惯性主轴与平台对称轴平行时,平台可分解成两个独立的单自由度系统和两个2阶耦合子系统。利用矩阵同时对角化方法对平台的2阶耦合子系统进一步解耦,仿真结果显示解耦控制能够衰减被动隔振的谐振峰,改进平台的隔振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