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0篇 |
免费 | 133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42篇 |
航天技术 | 108篇 |
综合类 | 64篇 |
航天 | 1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51.
低膨胀高温合金焊缝金属凝固行为的模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低膨胀高温合金的焊缝结晶裂纹倾向,利用改进的M F模型进行焊接凝固过程溶质再分布的模拟。自行编制了QBasic程序,利用该程序计算了三种低膨胀高温合金焊缝的凝固反应顺序和形成共晶组分的种类与数量。结果表明,GH903和GH907合金在初始凝固后首先发生L→(γ NbC)共晶反应,然后以次共晶反应L→(γ Laves)结束凝固,最终凝固组分由γ/NbC和γ/Laves两类共晶组分构成。而GH909合金在初始凝固后只发生L→(γ Laves)反应,且最终γ/Laves共晶生成量大,因此结晶裂纹敏感性高于GH903和GH907合金。改变碳含量能够影响GH909合金的凝固路径,但是仅靠提高碳含量改善焊接性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52.
当姿态控制发动机工作时间很短时, 喷流干扰产生的非定常气动特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研究脉冲发动机起动到关闭过程中引起的非定常气动特性对导弹控制效应的影响, 采用了二阶时间精度的LU隐式时间推进格式和双时间计算技术, 数值求解了飞行马赫数M∞=5, 迎角α=0°情况下, 拦截导弹姿态控制脉冲发动机喷流的瞬态过程和所产生的非定常气动特性。以0 001ms间隔观察了导弹表面在喷流出口附近非定常干扰流动分离区的发展过程。给出了详细的喷流瞬态干扰流场结构, 以及喷流瞬态干扰区随时间改变的流场细节特性。研究表明: 喷流前的高压区和喷流后的低压区对非定常效应非常敏感。并且, 当喷流已完全关闭时刻还存在喷流羽流的残余干扰量。 相似文献
753.
754.
755.
高超声速主流中横向喷流干扰非定常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脉冲发动机产生的横向喷流往往伴随着非定常效应,由于其持续时间非常短,给流场模拟和测量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在地面设备中难以进行精确的试验,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横向喷流的非定常效应进行了研究.重点对发动机启动和关车过程中典型时刻的流场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分析了流动参数和模型气动力系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并给出了喷流压比和攻角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喷流启动和关闭过程中,飞行器所呈现出的动态气动特性与稳态喷流时有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压心位置和法向力系数将发生显著的变化.在飞行器设计中,必须从安全控制的角度出发,考虑这一非定常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6.
用改进的MUSCL格式解三维、可压缩平均雷诺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组,湍流模型为Spalart-Allmaras代数模型,计算和分析了火箭发射管内燃气冲击流场.在建立差分算法时,将有限体积离散和黎曼解算器相结合,简化了计算工作.首先,以小喉截面超声速喷管流动问题开展数值实验,数值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很好;其次,计算了火箭发射管内燃气流场,获得发射管内气流压强和温度等物理参数分布. 相似文献
757.
758.
为改善高超声速进气道唇口激波/附面层干扰诱导的肩部流动分离,从膨胀波及激波理论出发,推导出了膨胀波效应影响下的斜激波附面层干扰理论公式,获得了影响斜激波诱导分离的主要因素:膨胀角梯度、激波角及波前马赫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膨胀波效应影响下的流动分离控制研究,给出了膨胀波效应影响下斜激波诱导分离的判别及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增大激波入射点处膨胀角梯度,可以显著减小甚至消除肩部流动分离;随着激波角增大,激波强度及逆压力梯度增加,分离区尺寸显著增大。而波前马赫数对分离区尺寸的影响不显著;在进口马赫数3.57~5.18,唇罩角度6°~10°范围内,当激波入射点处逆压比梯度小于250 m-1时,斜激波诱导的流动分离消失,可为改善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内流道流动分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