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7篇
航空   236篇
航天技术   30篇
综合类   21篇
航天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针对适航标准对民机横航向静稳定性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人机闭环数学仿真计算的适航符合性评估方法。根据适航条款的要求提出了量化评估指标,建立了飞机系统模型和驾驶员操纵模型,以实现定常直线侧滑飞行等的特定飞行任务的人机闭环数学仿真,并依据数学仿真结果和评估指标对飞机的横航向静稳定性做出评估。运用此方法完成了某型民机设计方案的适航符合性评估,并较准确地确定了飞机横航向2个静稳定导数的合理取值范围。该方法可应用于民机的概念方案设计,计算结果可为飞行试验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2.
桨尖后掠对旋翼流场和气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后掠桨尖剖面法向马赫数和等效迎角与矩形桨尖的关系,指出前飞状态下旋翼后掠桨尖上的法向来流并不一定总比矩形桨叶小的新结论,进一步得出了在后掠桨尖上出现较大法向来流马赫数的解析区间,并给出了克服这种情况出现的解决办法;提出了保持前缘法向来流速度为常数的桨尖设计方案。然后,采用CFD方法,针对后掠新型桨尖旋翼的悬停和前飞跨声速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理论分析的结果,深入地分析了桨叶后掠对旋翼流场、气动特性的影响,得出了后掠桨尖流场的细节特征,尤其是桨尖附近的激波位置、范围和强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3.
为延长飞行器续航时间,探索变后掠翼飞行器控制规律,根据新型变后掠翼飞行器模型,探究了通过飞行器速度及迎角来控制弹翼后掠角度,以达到最优气动性能,从而使该飞行器获得更长续航力.选取飞行马赫数为0.4~0.8、前缘后掠角度为15°~45°内的39个关键点,在迎角为0°~14°范围内进行CFD仿真,将仿真结果在不同数学模型下...  相似文献   
54.
考虑高超声速飞行器装填、防热及操稳等多约束条件下的实用化设计需求,提出一种新型下反式高升阻比滑翔飞行器气动布局。借鉴乘波体飞行器的高升力设计方法及动量增升原理,该新型飞行器采用下反式后掠翼构型,上表面为光滑倒圆“Λ”形设计,下表面为内凹的装填空间,为尽可能避免长时间超远距离高超声速飞行带来的防热负担,采用后缘体襟翼及体侧扩张方向舵面设计。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所提布局思路进行验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飞行高度为40 km,Ma=10的条件下升阻比可以达到4.48左右,在一定迎角范围内均具备很高的气动效率,验证了所提布局的有效性。同时重点针对所提布局共性的横航向稳定性问题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3种不同优化改进方案的效果及可行性,并采用风洞试验对两侧翼梢V尾的控制方案进行横航向稳定性控制效果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两侧翼梢V尾的控制方案是实现横航向稳定性控制的较优方案。  相似文献   
55.
基于后掠台阶流动的航空发动机尾锥流线型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后掠台阶流动中旋涡形状类似于航空发动机中尾锥的启示,提出了发动机尾锥的流线型设计方法。对平面后掠台阶流场通过流线捕捉技术得到尾锥母线,该母线绕中心轴旋转所得即为流线型尾锥。通过全三维湍流数值模拟,对流线型尾锥和具有相同扩张比的圆锥形尾锥的流场进行了比较,得出了流线型尾锥在气流参数分布、流动组织上均具有优异性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56.
李悦立  李栋  杨永  左岁寒 《航空学报》2009,30(12):2275-2279
 使用线化稳定性理论研究了某后掠机翼试验模型在风洞试验条件下可能的试验结果。在当前试验条件下,三维边界层中横流驻波的不同波长扰动发展趋势不同,根据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给出了最大放大率波长为4.0 mm。通过升华法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结果。在试验中使用丝网印刷技术在后掠机翼前缘添加粗糙带,成功地引入了理论计算的最大放大率波长。根据预期影响了三维边界层的转捩。  相似文献   
57.
GTEM电磁敏感度测试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GTEM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电磁兼容测试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先进国家的军用工业标准均推荐采用此项技术。文中给出了一套适合我航天型号电磁兼容测试要求的GTEM电磁敏感度测试系统。该测试系统由GTEM、双定向耦合器、功率计、功率放大器、射频开关矩阵、信号源、计算机组成。其工作原理是,按照辐射电磁敏感度的测试要求,系统应在试样所在区域产生幅度和频率均已知的连续波电磁场,当系统集成完成后,只需调整GTEM端口的馈入信号功率、频率以及试样安放的位置,即可在试样所在区域产生测试所需的连续波电磁场。系统测控软件兼顾系统的安全性及可操作性,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在WINDOWS3.1环境下运行。该系统测试操作直观简便,测试过程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8.
利用流动显示及表面压力测量方法研究了后掠翼身干扰区的流动特性,并研究了用小边条等措施改善干扰区的流动特性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不同机翼后掠角、不同迎角及不同Re数对干扰区流动特性的影响,流态可以从一涡系变成多涡系,由定常变成非定常,而且在一定的Re数以后涡系会紊流化;翼身干扰区上游的的逆压梯度是导致边界层分离的物理原因,利用面积很小的边条可以降低干扰区局部的逆压梯度,可以导致干扰区的旋涡很弱,甚至不出现,这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59.
旋翼翼型非定常动态失速响应的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旋翼非定常翼型气动模型,给出了计算分离流和深度失速状态下的翼型非定常升力、俯仰力矩的数值计算方法。该方法采用半经验指数响应公式,利用数值离散方法来求解翼型的非定常法向力和俯仰力矩。分别计算了NACA0012和SC-1095翼型上的非定常气动载荷,并与可得到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文中还讨论了缩减频率和马赫数对动态失速响应的影响;然后,这个模型被改进以适用于后掠流下的翼型动态失速响应计算,分析了后掠角对翼型动态失速响应的影响。最后,得出了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60.
通过在细长体顶点处设置扰动块的方式使细长体的绕流具有确定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机翼对细长体头部侧向力特性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测压截面越靠近机翼顶点,受机翼的影响越大.在50°迎角以下,后掠翼对细长体头部侧向力特性的影响很小.在60°迎角时,后掠翼对细长体头部的侧向力特性影响较大,此时单独细长体的侧向力特性实验结果已不能直接应用于后掠翼身组合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