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篇
航空   72篇
航天技术   3篇
综合类   8篇
航天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基于各向异性非结构网格的超声速流动自适应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各向异性非结构网格,实现了自适应求解技术,将其应用于超声速楔形体绕流及超声速横向喷流问题的计算研究,对各向异性网格自适应计算过程的收敛性和求解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展示了各向异性网格自适应算法在降低问题求解规模。提高各向异性流场分辨率等方面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超声速楔形体无粘绕流场的自适应计算,清晰地捕捉到了激波附近的流场信息,激波前后的马赫数、压力、密度。温度等物理量与理论分析解吻合很好。超声速横向喷流流场存在激波、分离涡、边界层等流场结构的相互干扰。计算研究表明,单纯基于Hes-sian度量张量的各向异性网格生成及自适应算法不能有效模拟边界层内的流动情况,是将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挑战。  相似文献   
42.
利用流体计算软件CFX,分别对低比转速蜗壳与环形流道离心泵的流场进行了不同工况下三维定常湍流数值模拟,并进行了试验验证。水力性能计算结果与试验偏差小,数值仿真方法是合理有效的。通过对2种泵内部流场特性的比较分析,得到了其流动机理,蜗壳流道离心泵的蜗壳出口流道对应流体的撞击所产生的回流与漩涡明显,压力与相对速度分布与其他流道差别较大,是水力损失的主要原因;2种离心泵在距离入口较远处的叶片压力与相对速度分布基本一致。最后通过对蜗壳流道离心泵取不同的喉部面积在设计工况下进行数值模拟,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当喉部面积为蜗壳第八断面的1.1倍时,泵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43.
针对GH2132材料托板螺母不同规格产品开展楔形螺纹的应用研究,研究了楔形螺纹结构对产品最小安装力矩、反复拆装振动、高低温交变处理环境相容性以及轴向载荷拉脱等性能的影响,找出了楔形螺纹产品安装力矩、预紧力、扭拉系数和振动松脱的关系。研究表明,GH2132材料托板螺母采用楔形螺纹结构的锁紧性能极高,耐反复拆装50次,在温度-196℃~100℃交变环境下松脱力矩不减,抗振动6万次,拉脱力值达到常规自锁产品的1.5倍。  相似文献   
44.
2种进气畸变流道结构对航空发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某型航空发动机插板式进气总压畸变试验,重点分析了进气段采用收敛形和直线形2种进气流道结构对发动机进口总压畸变流场的影响,并对3维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收敛形进气流道结构下,当插板相对插入深度大于45%后,发动机进口总压畸变流场稳态周向畸变指数逐渐减小,且随插板深度增加,发动机进口畸变流场逐渐趋向均匀;直线形进气流道结构在插板深度逐渐增加时,进口畸变指数平稳增大,流场不均匀性增强,能较好地表征发动机进口畸变流场形态  相似文献   
45.
导流块深度对楔形空腔内激波聚焦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导流块深度对楔形空腔内径向入射激波聚焦过程的影响,对导流块深度分别为0、5、10、15mm的楔形空腔内激波聚焦的过程开展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用高速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拍摄了楔形空腔中气流流动的纹影照片,用动态压力传感器测量了聚焦过程中流场的压力变化,并用高精度的数值方法对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导流块深度下激波反射聚焦的过程发现:导流块深度越深,前导激波和压缩波两者聚焦的时间间隔越小,因此增大了激波聚焦的强度和空腔底部的压力峰值。导流块深度会影响二次激波形成的时间和发展程度,从而影响激波聚焦过程中楔形空腔内流场的紊乱程度。   相似文献   
46.
在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当选定发动机设计状态并确定出热力循环参数后,就可以通过1维流道尺寸设计来预估发动机尺寸和质量。以轴流压气机为对象,研究了1种新的轴流压气机流道设计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CEFP)。该方法采用"1维平均中径法",基于流量连续方程,通过确定压气机各级中径处的气流参数,迭代计算出压气机各级进、出口截面的内外径尺寸及轴向位置,从而确定整台压气机的流道。使用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对GE公司的E3发动机10级高压压气机进行了模拟计算,其计算结果与原始尺寸数据对比最大误差不超过8%,足以验证该方法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7.
针对传统探测方法对临近空间超高声速目标探测存在探测概率低,技术难度大等问题,理论分析了利用双基地雷达探测临近空间超高声速目标的问题,着重讨论了临近空间目标不同周期回波包络的跨距离单元走动问题,并分别从时域和频域作出解释.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应用keystone(楔形)变换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双基地雷达多脉冲积累.最后,通过MATLAB平台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基于keystone变换改进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8.
压气机中介机匣几何结构的试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4个压气机中介机匣试验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包括原型、优化模型、支板根部前掠及流道延长4种方案.试验利用压力扫描阀及气动探针对试验件进出口总温、总压,上下壁面,大支板50%叶高处的静压进行测量,分析几何结构对中介机匣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流道轴向距离可提高中介机匣性能;优化后中介机匣壁面型线可改善进出口总压分布;下壁面型线对流动加减速有重要影响,优化后压力分布较平稳;优化需考虑支板影响.   相似文献   
49.
针对双旁侧无隔道超声速进气道中S弯流道内部流向涡产生的大畸变问题,提出了参数化设计技术,并基于典型飞机前体设计进气道构型,利用Liutex涡识别技术分析S弯流道内部的流动机理,并探索提升进气道出口流场品质的设计技术。研究结果表明:Liutex涡识别理论在进气道流场中能够有效识别流向涡的大小和强度;为抑制流向涡的产生和发展,降低出口畸变,进气道入口处上唇口一侧流道应采用较小的曲率,下唇口一侧则需要增大曲率;S弯流道末端应增大扭曲程度以将流向涡推至进气道出口中间区域。本文研究可有效抑制无隔道超声速进气道出口畸变,为控制S弯流道内部流向涡结构探索新型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0.
关涛  张靖周  单勇 《推进技术》2016,37(1):119-127
为了改善发动机整流支板凹腔防冰结构热气射流冲击换热效果,在常规圆形射流孔上采取了突片激励,通过三维内外流耦合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突片数量、突片穿透比(l/d)以及射流冲击间距(H/d)对楔形凹腔表面换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突片能够提高射流核心区的速度和湍流动能,使得冲击换热效果增强;相对于圆形射流孔,4-tabs,6-tabs和8-tabs所对应的的楔形凹腔表面温度和Nu数分别提高了1.2K,2.3K,2.8K和17%,28%,33%;凹腔表面温度随着突片穿透比的增大而有所提高;射流冲击间距(H/d)对凹腔内部对流换热有很大的影响,无突片激励作用时,H/d=6的凹腔表面最高温度和Nu数比H/d=12提高了7.2K和67%;在突片激励作用下,H/d=6时的凹腔表面最高温度和Nu数分别比H/d=12时提高了8.5K和90%。突片数量和突片穿透比的增大都会引起次流总压损失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