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4篇 |
免费 | 238篇 |
国内免费 | 8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570篇 |
航天技术 | 137篇 |
综合类 | 134篇 |
航天 | 2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44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多功能控制显示单元(MCDU)是飞行管理系统的重要人机接口,承担了飞行管理系统的大部分的交互控制和显示功能.ARINC739多功能控制和显示单元对MCDU 的功能和其与其它系统的接口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在遵照ARINC739 的工程实现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通信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实践经验,从工程应用角度对飞行管理系统与多功能控制显示单元的通信进行分析,描述了几种典型情况下的通信,并为测试飞行管理与多功能控制显示单元的通信提出了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52.
153.
研究上下表面粘贴压电层的功能梯度材料Euler梁在升温及电场作用下的振动行为。在精确考虑轴线伸长基础上,建立压电功能梯度Euler层合梁在热-电-机械载荷作用下的几何非线性动力学控制方程。其中,假设功能梯度的材料性质沿厚度方向按照幂函数连续变化,压电层为各向同性均匀材料。把问题线性化,利用打靶法,获得在均匀电场和横向非均匀升温场内两端固定和两端简支Euler梁在热屈曲前自由振动特性的半解析数值解。由于材料在横向的非均匀性,即使在均匀升温和均匀电场作用下,梁内仍然会产生拉-弯耦合效应,对梁的自振频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4.
罗山 《世界航空航天博览》2005,(12):24-28
第7届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MAKS-2005)于2005年8月16日莫斯科时间上午10时在莫斯科郊外的茹可夫斯基城开幕.历时6天.共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10家公司参加.参观者达80多万人,与前6届航展相比.本届航展的规模.质量、商业效益都大为增加,许多国家的政要亲临航展现场,显示莫斯科航屉的国际影响力日增。最值得注意的是,部署在英国基地的美国驻欧空军第2次向莫斯科航展伸出橄榄枝.派出包括B-1B轰炸机和C-17A运输机在内的10架飞机参展,F-16战机还在航展期间进行飞行表演。俄国际问题专家认为.美国热心参与莫斯科航展.一方面是为了缓和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担忧,一方面是希望牵制最近因举行联合演习而升温的中俄军事合作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5.
分析某型飞机平尾管梁安装轴承轴向间隙产生的原因及轴承间隙加大对飞机使用的影响,并提出了排故和设计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6.
157.
本文通过举例说明结构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如:基础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框架柱与填充墙的拉结筋做法、砖混结构角部构造、主次梁交接处钢筋保护层等,探讨正确的处理方法,以提出经济、方便、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8.
应用细观力学方法对三维编织结构复合材料的有效性能进行预测是研究编织复合材料宏观性能的重要途径。细观结构参数决定编织体内纤维束的结构形态特征及复合材料的各种性能。根据作者提出的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代表单元模型 ,文章应用选择平均法 (SAM)详细的分析了主要细观结构参数(单步步长、纤维束弯曲半径 )与编织体有效弹性模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分析了细观结构参数对编织体有效弹性模量的影响 ,为材料优化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9.
160.
针对电源系统架构灵活性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定义智能功率单元的可重构航天器分布式电源系统设计.给出了系统的分布式架构,采用了一种可软件定义的标准功率单元实现所有发电单元、储能单元的分布式接入.智能功率单元可以通过星载计算机软件定义工作模式,满足不同单元的接入需求.通过搭建分布式电源系统仿真模型,对不同故障情况进行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