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8篇 |
免费 | 128篇 |
国内免费 | 9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63篇 |
航天技术 | 81篇 |
综合类 | 75篇 |
航天 | 1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1.
论文根据耦合振荡器阵列提供一组均匀相位分布本振信号的接收原理,推导了一维线性和二维矩形耦合本振阵列产生均匀相位分布的控制方法,并对耦合本振阵列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为耦合振荡器阵列在天线接收技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12.
介绍了一种安装在旋翼桨毂上的主动式吸振器。针对该吸振器中偏心质量块的运动特点,选用直流电机作为驱动器,建立了主动式桨毂吸振器的仿真模型,对其原理进行了研究。以输出力变化幅值及电机需用功率为目标,在吸振器输出力状态改变的情况下,对其过渡阶段角速度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对一个主动式桨毂吸振器的输出力过渡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算法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过渡过程,并且最终能够达到减小桨毂振动载荷的要求。 相似文献
313.
基于"第一届CHN-T1标模CFD可信度研讨会"的相关计算安排,采用CFL3D求解器结合组委会提供的结构网格进行CHN-T1标模的气动特性计算。对比发现CFL3D求解器的SST湍流模式相对SA模式具有更好的网格收敛性。对标模的抖振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抖振起源于机翼中段的激波/边界层干扰,进入抖振状态后当迎角继续增大,激波将持续增强,同时外翼段的后加载减小,使得低头力矩下降,操纵特性变差。对静气弹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效应主要影响了变形较大位置的升力系数以及激波强度。大雷诺数下机翼截面压力分布后加载包围的面积增大,机翼上表面超声速区的吸力平台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14.
通过对该型飞机机轮安装螺帽维护施工标准程序要求、外观形状尺寸、力学性能、以及安装区域装配尺寸的测量分析研究,设计制作一种专用套筒工具;实现该专用套筒工具与通用快速或力矩扳手的适配设计;运用ANSYS软件对螺帽及专用套筒工具的形变、应力、疲劳破损等进行有限元分析,以保障施工过程中专用工具的可靠性、安全性。目前该设计已经应用于飞机维护工作中。 相似文献
315.
316.
在分析现行滚压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工艺参数与残余应力之间的关系,设计了液压式滚压装置,并以大尺寸镁合金机轮做了试验,获得了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317.
变转速模型旋翼挥舞摆振低阶载荷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变转速旋翼挥舞和摆振方向低阶载荷,以无铰式复合材料模型旋翼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研究,探讨了旋翼桨叶根部挥舞和摆振零阶及前3阶载荷随旋翼转速、前飞速度和旋翼拉力的变化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配平条件(前飞速度、旋翼拉力、俯仰力矩及滚转力矩)下,降低旋翼转速有利于减小模型旋翼摆振零阶载荷,明显降低旋翼需用功率,进而提升直升机性能。当旋翼转速较低时,随着旋翼转速的降低,挥舞前3阶载荷幅值均较大。旋翼转速较低时,摆振弯矩前3阶也较大。当旋翼工作于摆振1阶共振转速附近时,旋翼挥舞前2阶和摆振前2阶载荷突增较为明显,挥舞3阶和摆振3阶变化相对较小,其中以摆振1阶载荷变化最为明显,需特别注意旋翼工作于共振转速附近时的载荷问题。 相似文献
318.
为了提高压电作动器垂尾抖振主动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提出一种基于输出可控性的压电作动器优化准则。使用压电驱动载荷等效方法建立压电纤维复合材料(MFC)压电作动器力学模型,并建立了带MFC压电作动器垂尾结构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在模态可控性和模态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考虑剩余模态影响的压电作动器优化目标函数。针对垂尾结构的前5阶模态使用遗传算法优化得到压电作动器的布局方案,使用线性二次高斯(LQG)最优控制方法控制垂尾的抖振响应。仿真结果表明,本文优化得到的布局方案比用其他方法能更好地均衡系统的模态可控性,减小剩余模态的影响,获得更好的垂尾抖振响应控制。 相似文献
319.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