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6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189篇
航空   944篇
航天技术   193篇
综合类   159篇
航天   3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材料微观结构表征与重建(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reconstruction,MCR)可用于建立加工-结构-属性(Processing-Structure-Property,PSP)关系,已成为计算材料学与材料设计的研究重点.通过阈值分割将多相非均质材料的金相照片识别为由...  相似文献   
942.
针对军用旋翼航空器应用于越来越恶劣的低能见度环境,实现全面、准确、实时的态势感知对直升机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中光电传感器技术、融合显示技术与雷达电子技术的发展为态势感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军用直升机态势感知系统的基本原理;详尽阐述了直升机态势感知系统各种主要构成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最后,对当前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指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43.
对无人机航路与传感器联合控制优化算法基本原理及研究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利用交叉熵、粒子群优化、模型预测控制等三种方法构建了针对无人机航路与传感器联合控制优化问题的求解算法,力图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方法或思路。  相似文献   
944.
设计研制了一种适于机翼分离流动控制的八字形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对其出口射流与主流的相互作用特性进行了研究,粒子图像测速仪(PIV)流场测试和边界层速度型测试结果揭示了其控制机制为促进边界层与主流的诱导掺混,提升边界层底层能量。利用该激励器阵列对NACA633-421三维直机翼模型开展了针对射流能量比Cμ和阵列位置两个参数的分离流控制研究,天平测力及翼型表面测压结果显示该激励器可有效抑制翼面流动分离、推迟失速迎角。在设计范围内,射流能量比Cμ值越大,控制效果越好,当Cμ=0.00168时,机翼最大升力系数提升了5.92%,失速迎角推迟了2.5°(激励器阵列位于0.3c处)。激励器阵列的弦向布置位置是一个重要控制参数,阵列位于0.3c处时最大升力系数提升量大于位于0.55c时。  相似文献   
945.
自转旋翼机飞行性能理论建模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俊超  李建波  韩东 《航空学报》2014,35(12):3244-3253
为研究自转旋翼机的飞行性能理论建模技术,基于基本分析法和配平分析法,对自转旋翼机整机需用功率的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自转旋翼机的桨盘迎角特性、升阻特性以及自转旋翼桨叶剖面迎角分布特性等。研究表明:建立的基本分析法和配平分析法计算模型均可以准确计算自转旋翼机的整机需用功率和自转旋翼桨盘迎角,两种方法均可用于自转旋翼机飞行性能的分析;小速度时整机需用功率主要来自于自转旋翼功率,大速度时机身废阻功率成为整机需用功率的主要来源;适当增加总距可以提高自转旋翼和整机的升阻比;在自转旋翼设计时可以对桨叶剖面翼型的展向分布进行优化,在桨根处优先采用相对不易失速的翼型以推迟失速对最大飞行速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946.
947.
战斗机大迎角气动特性研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机布局的大迎角气动特性是决定飞行包线左边界的主要因素之一。飞行包线左边界区域的扩展增强了飞机的大迎角机动性和敏捷性,但是同时也极大地挑战着飞机的安全。几十年来,随着大迎角飞行研究技术的发展,战斗机飞行不断突破失速迎角附近及以上区域,将飞行左边界左移,扩大了飞行包线,减少了飞行限制,挖掘了战斗机的作战潜能。本文对战斗机大迎角飞行相关的气动特性研究技术,包括流动机理研究、数值计算方法研究、风洞气动试验、气动建模与数据库构建、气动与控制综合验证等关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阐述。基于这些技术的发展,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战斗机大迎角气动特性研究的整体思路和方法,包括大迎角气动力预先设计、气动力获取、气动力表达、气动力综合分析和气动-运动-控制一体化验证五个部分,以供相关装备研制参考。  相似文献   
948.
对机载塔康设备的自动检测,需要模拟地面信标台向机载设备发射的回答信号.从电路原理、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制等方面,介绍了一种基于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技术的模拟塔康地面信标台波形的电路设计方法,并给出了改善信号波形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949.
Ti2SnC的合成及其反应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压烧结技术,分别对Ti/Sn/C和Ti/Sn/TiC两种配料,在950~1250℃温度范围、保温15~360 min,真空条件下进行烧结.结果表明,两种配料均在1200℃短时间内合成了高纯度Ti2SnC粉.利用X射线衍射(XRD),能量色散谱仪(EDS)及扫描电镜(SEM)对Ti2SnC粉末进行了表征,并对Ti2SnC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所制备的Ti2SnC为片状颗粒,表面光滑,颗粒尺寸小于10 μm,厚度约为1~2 μm.Ti2SnC的形成机制是,在Ti-Sn-C反应系统中,Ti和Sn先反应形成Ti-Sn化合物;然后是Ti和C反应形成TiC;最后,Ti-Sn化合物和TiC反应形成Ti2SnC.此反应机制进一步由Ti-Sn-TiC反应系统验证.  相似文献   
950.
星际小推力转移轨道快速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尚海滨  崔平远  栾恩杰 《航空学报》2007,28(6):1281-1286
 针对星际探测任务中燃料最省小推力转移轨道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标称轨道的快速设计方法。首先以具有相同端点时刻的无摄动标称轨道为参考,对传统的非线性轨道优化模型进行合理变换,将复杂的优化问题简化为可解的两点边值问题;然后基于标称轨道3个独立积分推导出解析的状态转移矩阵,并以此为基础导出了两点边值问题的最优解析解。该方法无需数值迭代,有效地克服了数值优化方法收敛性差、计算效率低的缺点。最后,以探测火星的小推力转移轨道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与精确的数值结果相比,该方法计算的燃料消耗误差小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