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2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125篇
航空   764篇
航天技术   174篇
综合类   127篇
航天   25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为探索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航空发动机数字化转型升级,分析了数字孪生技术的概念和内涵,论述了数字孪生技术在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和服务等业务领域的应用场景,对智能生产线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实践表明:数字孪生技术与MBD建模、数字线索、虚拟仿真、数据融合等技术相关联,能够进一步优化车间布局和生产节拍,改善工艺设计,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准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有利于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22.
为了便于测量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贮箱中电容式液位计的电容值,设计了一种便携式电容测量仪。该系统是一款基于MSP430F449微控制器的数字便携式测试仪表,通过利用单片机内嵌的12位高速A/D转换器,实现高精度数据采集,通过LCD12864实现电容值的显示。分别从电容检测原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和微控制器软件编程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该智能测量仪器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该仪表具有三端测量功能,可测量带长线缆的电容式传感器的电容值。电容测量范围为10~9 999 pF,精度可达1 pF。  相似文献   
923.
924.
智能可变形飞行器关键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是当前航空航天飞行器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是最有可能带来航空航天技术变革,产生颠覆性影响的领域之一,因此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指出飞行器可变形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即:1)未来飞行器的飞行空域、速域不断扩大,固定外形可能无法满足不同飞行工况对飞行器气动和飞行性能的需求;2)单架飞行器实现多个飞行使命和任务,可能需要飞行器在执行不同飞行任务时具有不同的气动外形;3)提升现有飞行器的气动总体性能,要求其在各个飞行阶段,通过调整气动外形,使其始终保持优良的气动和飞行性能。介绍了现代意义上的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所包含的"变形"和"智能"两方面的含义,其中"变形"是指不同空间尺度(局部、分布、整体)和时间尺度的连续变形,涵盖的范围很宽。按照变形尺度和实现的功能将其划分为三类,即:局部变形(小变形)、分布式变形(中等尺度变形)、整体式变形(大尺度变形)。按照实现方式将其划分为两类:机械式变形和基于智能材料结构的变形。并指出当前这个领域的所谓"智能"基本都限制在智能材料或结构、智能控制等较为单一的领域,距离理想的智能变形有很大差距。本论文的论述重点放在可变形技术所涉及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第二,从1903年人类第一架依靠柔性变形机翼实现控制的莱特兄弟的带动力飞行器起,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F14为代表的变后掠翼技术,至近些年来在湾流III飞机上成功实现飞行演示验证的连续变后缘弯度技术,系统地介绍了可变形飞行器的发展历程。第三,分别从可变形飞行器设计所面临的关键技术和可变形飞行器两大基础科学问题及技术瓶颈问题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可变形飞行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国内外研究进展。从设计的角度看,主要问题在于:智能可变形飞行器需求分析和概念研究,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总体和分系统设计技术。从基础科学问题和瓶颈技术的角度看,主要问题在于两个方面,即:可变形飞行器气动、飞行力学和飞行控制,变形结构、驱动与变形控制。第四,针对智能可变形飞行器的内涵、可变形的技术指标、变形材料与结构以及效费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最后对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技术是螺旋式发展的,一方面需要开展广泛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探索研究,从基础做起;另一方面需要从工程化的角度梳理可变形飞行器一类或几类较为明确的背景需求,以牵引该领域的有序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25.
智能制造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航天复杂产品现阶段面临的产能不足、质量管控难度大等问题。以航天复杂产品为对象,开展面向智能装配的结构设计标准研究,在国内外智能制造研究与应用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面向机器人作业进行产品结构设计时的若干要求,以指导航天复杂产品的结构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926.
主要分析了国外在智能干扰技术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智能干扰系统架构,最后研究了一种可用于智能干扰系统的认知引擎技术.  相似文献   
927.
结合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和智能功能3个维度分析了航空发动机企业智能制造发展方向以及智能制造对航空发动机企业标准化的挑战,指出面向智能制造的航空发动机企业标准化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928.
介绍了737-800飞机温度控制活门的一种特殊故障模式,这种故障模式下PZTC和CPC自检都不会记录任何故障信息,波音的故障隔离手册上也没有适合的隔离方法。通过对系统工作原理和故障的分析,给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隔离方法,有效避免因选错方向而导致的大量部件误拆误换。  相似文献   
929.
蔡宗平 《湖北航天科技》2003,(5):46-48,F003
介绍了MGLS—12864T点阵图形液晶显示模块在单片机智能测控系统中的应用,阐述了MGLS—12864T的性能特点及基于PSD311的单片机智能测控系统的设计和组成,给出了在导弹绝缘电阻测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30.
智能气囊的冲击主动控制原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戈嗣诚  陈斐 《宇航学报》2004,25(6):600-603
智能气囊是一种应用智能材料结构设计的智能缓冲构件。智能气囊能在缓冲过程中主动控制冲击过载,可使缓冲过程的冲击过载更为平缓,提高缓冲保护的有效性。本文首次对智能气囊的结构组成、缓冲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并对智能气囊的冲击主动控制原理进行了实验验证。其中驱动机构采用层叠电致伸缩驱动器设计,因电致伸缩材料具有执行力大、响应快、线性范围宽的特点。文中利用层叠电致伸缩驱动器设计了智能气囊排气装置,测试了其动态响应特性与缓冲驱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排气装置具有良好的驱动性能,可以满足智能气囊的排气控制要求。控制采用了一维的模糊控制方法,提高了控制的速度。实验研究结果证实智能气囊缓冲器的原理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