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0篇 |
免费 | 377篇 |
国内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691篇 |
航天技术 | 132篇 |
综合类 | 63篇 |
航天 | 6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48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73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为了研究爆震波点火技术的基本特性, 组建了氢氧爆震波点火实验系统, 氢氧压力 0 1~0 5MPa(表压), 混合比 1 6~9 4, 常温条件下, 得到了爆震波在管路中的传播特性以及爆震波点火的单管重复性能实验数据。结果表明: 爆震波点火技术可以在较低的供气压力下获得高温 ( >1300℃) 高压 ( >1MPa) 爆震产物, 爆震波点火传播速度可达 3000m/s, 并且具备良好的重复性能, 多次点火重复性时间误差小于 0 3ms。 相似文献
922.
微推进系统的轨控发动机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25(6):688-691
近年来液体火箭推进系统的小型化有了极大的进展,这些先进的微推进系统是以尺寸小微型化、高压和响应快为特征的,对于这种微推进系统,推导、编制了系统各部件的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轨控发动机在单脉冲工作进程中燃烧室压力和关机过程中推进剂阀门前压力的变化规律.为研究整个微推进系统的动态响应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23.
液体射流喷入横向气流混合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低污染燃烧技术的发展,液体射流在横向亚声气流中的液雾混合特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对液体射流在横向亚声气流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综述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液体射流在横向气流中雾化破碎;液体射流的穿透深度;液雾在横向气流中的散布和输运。大部分研究工作是针对单个直射式液体射流喷入均匀横向气流中的,也有研究考察了燃油脉动、气流不均匀或者旋转气流条件下射流在横向气流中的混合特性,然而对多喷射点或气动雾化直射式喷嘴形成的液雾在横向气流中的混合特性的研究工作开展的相对较少。最后对液体射流在横向气流中的国内外试验研究工作进行了简要的概括。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概括,并且以先进航空发动机低排放燃烧室中的雾化方式为背景,提出了液体横向射流混合特性研究应进一步完善的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924.
导出了圆柱贮箱中液体与弹簧质量系统耦合的动力学方程,并在其动响应的基础上考察了圆柱贮箱中液体节径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925.
针对液体姿轨控发动机差动活塞式热气自增压系统,设计了间接比对式、直接比对式和电磁阀控制式等三种方案,分析了系统工作原理,建立了动态仿真模型,进行了动态特性研究,并分析了各方案技术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间接比对式系统起动药量为2.64g,起动时间为0.688s,系统自锁时贮箱压力为7.58MPa(偏离额定值9.86%);可预包装设计。直接比对式系统起动药量小(2.43g),起动响应快(0.573s),推进剂贮箱最大工作压力小(7.09MPa,2.75%);该方案引入了阀芯杆处热滑动密封及流量调节器气液腔隔离面的热隔离防护需求,热控要求高,技术难度较大;可预包装设计。电磁阀控制式系统起动药量小(2.43g),起动迅速(0.438s),推进剂贮箱工作压力稳定;测控的引入有功耗需求,并增大了系统体积和质量,不能进行独立的预包装设计。 相似文献
926.
927.
为了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再生冷却流动与传热的快速仿真方法,建立了推力室再生冷却的准二维模型,对航天飞机主发动机开展了再生冷却流动与传热计算仿真研究,对比分析了再生冷却准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的仿真计算结果。研究表明,两种计算模型均可较好地预测推力室燃气及再生冷却剂的流动和传热。三维模型计算精度高,但计算用时较长。计算得到的航天飞机主发动机的燃气侧壁面最高热流密度为162.2MW/m2,最高壁温为1159.7K,冷却剂温升为244.0K,压降为8.5MPa。准二维模型计算结果精度略有降低,但计算时间较三维模型减小了90%。四个参数与三维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分别为0.3%,4.4%,8.6%和4.5%,在可接受范围内。本文的准二维模型计算时间短,适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再生冷却结构的方案筛选和优化设计,三维模型计算精度高,适用于设计完成后的校核计算。 相似文献
928.
929.
930.
静态模型用于在发动机各稳态工况下对参数进行动力平衡计算,在发动机地面热试车或飞行试验之前,将发动机参数设定为规定值,已成为型号设计的固定流程。静态模拟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方案改进和新型发动机系统研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模块化建模思想和面向对象技术,建立了一套适应大范围变工况调节的发动机组件高精度通用化静态模型库,应用面向对象的仿真工具MWorks/Modelica软件开发了一套适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静态特性分析的模块化建模与仿真软件。该仿真平台实现了现有静态计算成果的标准化、集成化;突破了传统一型号一模型的局限,极大地缩短了研制周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