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82篇
航空   412篇
航天技术   197篇
综合类   105篇
航天   20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波浪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中,传统粒子群算法存在早熟收敛和局部搜索能力不足问题,为此提出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粒子群优化方案。该算法每次更新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时,通过比较当前温度下各个粒子的适配值与随机数的大小,从所有粒子中确定全局最优解的替代值,从而使粒子群算法在发生早熟收敛时能够跳出局部最优并快速找到全局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粒子群优化算法相比,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可有效避免波浪发电系统陷入局部最大功率点,并快速实现全局最大功率跟踪,提高了波浪能捕获率。  相似文献   
62.
对TC6钛合金在800~900℃温度区间内,分别进行应变速率为0.0001~0.1 s-1的恒应变速率法拉伸实验和最大m值法超塑性拉伸实验,获得拉伸过程应力-应变曲线,并采用金相显微镜对拉伸后断口附近显微组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C6合金表现出良好的超塑性性能,随着应变速率或温度的升高,伸长率先增大后减小,恒应变速率拉伸时,在温度850℃、应变速率0.001 s-1条件下伸长率可达到993%;在同一变形温度下最大m值法拉伸能获得比恒应变速率法更好的超塑性,850℃时伸长率达到1353%;TC6合金在超塑性变形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动态再结晶,并随着应变速率和温度的升高动态再结晶行为增强。  相似文献   
63.
陈以勒  俞凯凯  徐惊雷 《航空学报》2021,42(6):124259-124259
针对机体/推进系统一体化要求,提出了一种几何尺寸约束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推力喷管设计方法,以实现在满足几何约束条件下优化喷管的气动性能。采用数值模拟对提出的设计方法展开了研究,在此过程中,首先校核了数值方法有效性并确定了网格分辨率。进一步就喷管设计过程中2个关键设计因子——比例因子和非对称因子开展了影响研究。最后为验证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将其与典型截短设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截短方法,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法不仅能够获得满足几何约束的喷管,同时可使喷管推力系数、升力和俯仰力矩分别提升33.36%、265.75%和37.21%。此外,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法还可以通过调整设计因子来获得不同气动性能的喷管,进而满足应用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64.
徐高  翁春生  康楠  武郁文  郑权 《推进技术》2022,43(1):175-183
为研究气液两相连续旋转爆轰发动机燃烧室内爆轰波的传播特性,以汽油为燃料,富氧空气为氧化剂,建立了欧拉-拉格朗日模型进行二维数值仿真,其中气相方程采用时空守恒元与求解元方法求解,液相方程采用标准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在两相旋转爆轰模型还考虑了液滴雾化破碎过程。计算结果表明:起爆后形成的初始爆轰波经过初始燃料填充区域后逐渐衰减,随后入口附近新生成的压力波经过一系列发展形成了自持稳定传播的旋转爆轰波;旋转爆轰波的传播模态受燃料与氧化剂的喷注压力和氧化剂填充比影响,在不同工况下旋转爆轰波呈现出4种传播模态,即稳定单波模态、稳定双波模态、不稳定双波模态和不稳定单波模态;在双波模态工况下,燃烧室内初始只形成1个爆轰波,后由入口附近局部爆炸产生的压力波发展为新的爆轰波,转化为双波模态后爆轰波的强度略有下降,但燃烧室整体推力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65.
基于叶片非接触式动应变重构理论,开展动应变重构不确定性量化方法研究。基于方差合成定理建立重构叶片动应变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模型;以模拟转子叶片为研究对象,开展旋转叶片叶端定时试验,利用周向傅里叶算法获取不同叶端定时传感器布局下的测点振幅,通过最大熵方法拟合振幅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确定叶端定时测振的不确定性参数;结合Kriging代理模型和试验共振频率数据对叶片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获取关键测点位移-应变转换因子,并获取考虑共振转速以及测点位置不确定性的转换因子不确定性参数;获取重构动应变的均值、标准不确定度和包含区间,与应变片测量数据作对比。结果表明,除5号叶片A测点外,测量动应变均位于重构动应变的95%置信度下的包含区间内,且所有叶片的应变片测点动应变重构误差不超过15%。  相似文献   
66.
本文讨论了观测频率为232MHz和327MHz时,利用互谱的方法估计太阳风速度的可能性、考虑路径积分效应,结果表明在17°≤ε≤50°范围内,对于几种可能的太阳风速度分布,由互谱所得结果与太阳风速度值差别小于15%.   相似文献   
67.
日月 《太空探索》2007,(3):58-59
现在知道,水星凌日在百年内平均有13次;而金星凌日更是罕见,大约243年内只有区区4次。但它却引发了很多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 1761年的一次金星凌日不仅让天文学家测出了日地距离(即天文单位)的准确值,还让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发现了金星上有大气层——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知道有大气的行星。  相似文献   
68.
1994年2月21日行星际激波引起的磁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mp-8,Geotail和Goes-6等卫星资料,研究了1994年2月21日0900UT到达地球磁层的行星际激波引起的磁暴期间,从太阳风向磁层传输能量的有关问题.结果指出:(1)南向行星际磁场(IMF)的长持续时间不是太阳风向磁层输能的必要条件.南北振荡的,较强IMF也能产生显著的能量传输;(2)行星际扰动磁场通过弓激波和磁层顶后扰动磁能增加,增幅将近5倍;(3)在磁层内扰动磁场的Bz分量在1×10-4Hz附近显著被吸收.这一低频扰动磁场可能是磁暴期间导致氧离子和质子等环电流粒子向内扩散并被加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9.
广州地磁Z分量日变幅的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2—1993年广州地磁资料,分析了Z分量日变幅的年平均、年变化和半年变化等低频成分的逐年变化,以及小于60天的短周期变化特征.同时对1972—1993年的F10.7日均值进行了谱分析.结果指出,广州地磁Z分量日变幅的年平均与太阳活动指数F10.7的年平均存在良好的线性相关;具有幅度大约5nT夏季极大的年变化,与太阳活动没有明显相关,是一种季节效应;存在春秋分极大的半年变化,幅度与太阳活动有关,高年的幅度明显大于低年;具有明显的与太阳自转相关的27天左右的变化和明显的与行星波有关的接近16日、10日、5日、2日等短周期变化.广州地磁Z分量日变幅的这些谱特征,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低层大气对电离层影响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70.
1日地空间探测 在20世纪末,美国航宇局(NASA)在“国际日地物理学”和“日地关系”等空间物理学计划的基础上,提出了“日地联结”的长期研究计划。这个计划所涉及的内容,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超出以前计划的范围。该计划的基本目的是了解太阳为什么变化,行星对太阳的变化是怎样响应的,太阳和星系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太阳变化是怎样影响生命和社会的。为了实现这一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