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3篇 |
免费 | 358篇 |
国内免费 | 25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608篇 |
航天技术 | 128篇 |
综合类 | 286篇 |
航天 | 2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62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78篇 |
2014年 | 79篇 |
2013年 | 81篇 |
2012年 | 96篇 |
2011年 | 78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102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76篇 |
2005年 | 88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60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70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63篇 |
1991年 | 40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后台阶流中自由旋涡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明恪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1999,13(3):21-24
最近的实验表明用侧壁小孔抽吸可在后台阶流中捕捉到静止的分离旋涡。笔者将用理论证明,二维后台阶流中存在自由旋涡的驻定态位置,并且有中性的驻定态稳定性还进一步证明,用侧壁小孔抽吸,可使自由涡达到真正的记稳定。 相似文献
672.
673.
在模拟飞机装配连接中螺栓实际受力工况实验的基础上,对在某型飞机装配连接所使用的30CrMnSiA材料的螺栓螺纹根部处的表面裂纹在拉-拉载荷下应力强度因子K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已有圆柱体的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公式的分析、比较,采用类比的方法,推出了受拉螺栓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K的表达式,并借助于模拟实际工况的实验加以验证,为在飞机装配连接过程中螺栓的制造与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4.
复合材料开口补强设计参数的确定对于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复合材料层合板开口区补片补强结构,采用各向异性材料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模型(CDM)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损伤演化进行描述,采用粘聚区模型(CZM)对补片与母板间界面材料的分层损伤进行模拟,建立了复合材料开口区补片补强结构三维非线性渐进损伤模型,模型可预测补强结构强度和损伤演化过程。应用本文模型分析了补片铺层方式、补片厚度和补片半径3个主要设计参数对补强效果的影响,明确了补片与母板间界面材料分层损伤破坏是导致补强结构最终失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75.
676.
对冲击后的5224/CF3052平面织物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了四点弯曲试验.分析了层合板在不同冲击能量下的损伤阻抗,包括:凹坑深度、损伤宽度和损伤面积;探讨了层合板在冲击和冲击后弯曲试验过程中的损伤过程、特征和机理;研究了凹坑深度对冲击后层合板弯曲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冲击试验时的冲击能量和损伤宽度,损伤面积无必然联系;层合板的弯曲性能主要受材料的拉伸性能控制;弯曲破坏时,层合板侧面的分层主要集中在受拉面一侧;当对受弯矩作用的复合材料结构进行强度设计时,有必要考虑冲击损伤导致的弯曲剩余强度降低;和冲击后压缩试验结果类似,凹坑深度与冲击后弯曲剩余强度,弯曲剩余模量的关系曲线存在拐点现象. 相似文献
677.
复合材料胶接修补金属裂纹板的应力强度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在ABAQUS中建立了采用硼纤维,环氧复合材料胶接修补Ⅰ型金属裂纹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单面修补与双面对称修补的修补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补片厚度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研究了胶层的剪切模量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采用双面对称胶接修补,应合理选择补片的厚度,并在保证修补效果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678.
机身减速板流动特性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役高机动战斗机普遍采用机身减速板来减小飞行速度和转弯半径并提高机动能力。采用物面测压及空间流场测量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在机身减速板开度60°,机身迎角0°~70°条件下,研究了机身减速板铰链力矩随迎角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减速板迎风侧和背风侧的流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减速板铰链力矩按迎角可分为3个区域:常值区(α=0°~16°),减速板铰链力矩基本不变,因为减速板迎风侧正压力逐渐减小,而背风侧负压力逐渐增加,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相互抵消。非线性增长区(α=16°~32°),减速板铰链力矩显著增加,因为减速板铰链力矩主要贡献区为背风侧,该迎角区内减速板背风侧存在一对不断增强的旋涡,背风侧负压力显著增加。在非线性衰减区(α=32°~70°),减速板铰链力矩在迎角32°~36°范围内急剧减小,因为在迎角36°减速板背风侧旋涡流动变为速度较低的再附流动;减速板铰链力矩在迎角36°~44°范围内逐渐增加,因为该迎角区作用于减速板迎风侧的机身涡不断增强,导致减速板迎风侧正压力显著增加;减速板铰链力矩在迎角44°~70°范围内逐渐减小,因为该迎角区作用于减速板迎风侧的机身涡不断减弱直至破裂,导致减速板迎风侧正压力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79.
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