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9篇 |
免费 | 478篇 |
国内免费 | 171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258篇 |
航天技术 | 101篇 |
综合类 | 231篇 |
航天 | 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75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62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84篇 |
2012年 | 63篇 |
2011年 | 63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高超声速飞行器在流场中通常会伴随激波/边界层干扰(SWBLI),其引发的流动分离将导致进气道性能下降。采用湍流离散涡模拟(DES)方法、结合有限体积离散方法与自适应网格加密(AMR)技术对来流马赫数为7.0的流场中SWBLI诱导的流动分离进行数值模拟,并分别采用单、双微楔对其进行控制。针对流场结构、近壁面流向速度、压力梯度及总压损失等参数,分析讨论了不同双微楔流向安装位置对SWBLI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双微楔产生的流向涡对与涡对之间的相互诱导促进了各自流向涡对之间的卷吸作用,使得双微楔对分离气泡的消除效果优于单只微楔;流动总压损失系数随着微楔后缘与分离气泡中心的距离的减小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综合讨论流向涡强度与形状阻力的影响,得到了双微楔最佳流向安装位置。 相似文献
542.
基于带化学反应的二维轴对称Eu ler方程,利用带限制函数的波传播算法,在两端均敞开和一端封闭一端敞开的两种边界情况下,对圆柱型燃烧室中的氢气-空气预混气的聚心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聚心火焰引发爆轰过程中的波系结构以及火焰的变形。数值结果表明,在两端均敞开的情况下,燃烧诱导的激波在轴心、火焰和壁面之间来回反射,使火焰失稳,加速了火焰的燃烧,但没有转变成爆轰。而在一端封闭的情况下,封闭端反射产生的激波,不断穿越火焰,使火焰严重失稳,加剧了燃烧速度,最终导致爆轰的形成。稳定爆轰阵面的参数与CJ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符合的较好。同时,火焰在与激波的作用过程中,形状扭曲变形,对于两端敞开的情况呈对称的扁平头部蘑菇云,而对于一端封闭的情况,则呈封闭端小敞口端大的扁平头部蘑菇云。 相似文献
543.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冲压发动机燃烧室隔热屏多斜孔冷却特性及设计方法.首先计算了冲压发动机燃烧室采用无孔隔热屏时隔热屏的温度分布,在此基础上根据高温区的分布设计了多斜孔隔热屏孔阵的分布(方案A),然后计算得到了多斜孔隔热屏的温度分布.采用类似的方法又经过2次多斜孔分布的改进(方案B、方案C),取得了冷却效果较好的多斜孔非均匀分布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此设计方法在冷却流量由A方案的17.45%降低到方案C的14.99%的情况下,隔热屏最低冷却效率由方案A的70%提高到方案C的85%. 相似文献
544.
根据双原子分光带系及其强度理论,介绍了测定振动温度的原理及方法,同时,利用激波加热试验气体的方法,得到氧化铝分子绿带系(B^2Σ^+-X^2Σ^+)的全部光带,通过氧化铝分子绿带光带强度的测定,得到在激波马赫数为10时,反射激波后气体的振动温度约为5200K。 相似文献
545.
气波制冷效率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实验本文研究了气波制冷机工作管充气时间,分界面混合效应以及工作管内反射激波等因素对气波制冷效率的影响,并结合管内流动波图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采用激波吸收腔缩短工作管长,消除反射激波,提高制冷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546.
采用算子分裂技术,将原始求解一维流动问题的高精度、高分辨率GRP格式推广用于包含各种不同间断解及其相互作用的多维复杂流动计算。以轴对称管端出口处激波绕射传播为例,作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的流场精细结构。 相似文献
547.
548.
通过构建相遇点斜距模型,探索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对空袭目标的杀伤区远界和近界。以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作为限制条件模拟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射击过程,构建了首次相遇点斜距模型;在对杀伤空域进行一系列假设和对杀伤区低近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考虑飞机所携带武器射程的条件下分4种情况构建了末次相遇点斜距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首次与末次相遇点斜距可以较好的模拟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对空袭目标的杀伤区远界和近界。 相似文献
549.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