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94篇 |
免费 | 1832篇 |
国内免费 | 931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6187篇 |
航天技术 | 843篇 |
综合类 | 684篇 |
航天 | 15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223篇 |
2022年 | 302篇 |
2021年 | 311篇 |
2020年 | 297篇 |
2019年 | 314篇 |
2018年 | 203篇 |
2017年 | 283篇 |
2016年 | 324篇 |
2015年 | 308篇 |
2014年 | 384篇 |
2013年 | 377篇 |
2012年 | 472篇 |
2011年 | 480篇 |
2010年 | 435篇 |
2009年 | 494篇 |
2008年 | 441篇 |
2007年 | 374篇 |
2006年 | 339篇 |
2005年 | 290篇 |
2004年 | 267篇 |
2003年 | 246篇 |
2002年 | 256篇 |
2001年 | 210篇 |
2000年 | 175篇 |
1999年 | 183篇 |
1998年 | 175篇 |
1997年 | 139篇 |
1996年 | 147篇 |
1995年 | 149篇 |
1994年 | 117篇 |
1993年 | 98篇 |
1992年 | 97篇 |
1991年 | 76篇 |
1990年 | 61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40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91.
基于超临界碳氢燃料的主动再生冷却被认为是超燃冲压发动机最具前景的热管理方法之一.本研究利用大涡模拟数值方法探究矩形通道内超临界碳氢燃料初始流动传热的瞬态变化规律的,证实了超临界振荡效应的存在,即温度和速度分布波动性较强.通过监测10-4 s时间尺度下的速度变化规律,发现振荡有着近似三角函数式的频率和振幅.冷却通道被加热... 相似文献
892.
893.
894.
采用改进的适于多组分反应流的波传播算法,对直管道中甲烷.空气预混气的爆震引发过程进行数值研究,考虑了两种不同构型的初始环形火焰对引发爆震的影响。对这两种构型下爆震引发过程中的压力场、温度场、反应放热率以及组分浓度进行了计算,由此探讨了“热点”形成机制及其对爆震引发的作用。结果表明,火焰发展产生的燃烧压缩波在管壁或管轴心发生汇聚、碰撞所形成的复杂波系与火焰相互作用,导致火焰前锋与压缩波之间的局部区域反应剧烈,反应放热率明显增加,从而促使热点形成。形成的热点迅速放大成为过驱爆震波,并逐渐衰减为稳定爆震波。稳定爆震波阵面参数与CJ理论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895.
896.
为研究变循环发动机单/双涵道模式转换动态过程中流场参数的变化规律,基于本项目组设计的模拟模式转换过程的试验台,利用动网格技术对该试验台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模式转换动态过程中,内外涵流量和总压的变化滞后于阀门缓慢关闭的状态;并且阀门变化速率越快,其内涵总压和流量的动态响应越滞后;而静压的变化规律则相反。此外,还研究了在阀门关闭过程中,不同初始涵道比对这种流场参数变化滞后性的影响。发现初始涵道比越小,滞后性越强;并且这种滞后性在阀门关闭至22°位置时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897.
结合Rains间隙泄漏涡模型和长波不稳定性理论,应用高雷诺数k-ε湍流模型加壁面函数,基于压力修正的三维计算流体力学程序,对某一轴流涡轮平面叶栅叶尖间隙流场进行仿真,通过将叶尖间隙泄漏涡与其在机匣表面镜像形成的虚拟泄漏涡组合成一对泄漏涡,对涡轮叶尖间隙泄漏涡的不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五个不同叶尖间隙高度下泄漏涡的最不稳定的波长及对应的频率。结果表明,利用长波不稳定性理论可以预测叶尖泄漏涡的不稳定性和最不稳定的波长及对应的频率,从而为采用合成射流控制方法去控制涡轮叶尖泄漏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98.
899.
本文用多步隐格式求解包含电阻的磁流体力学方程组, 对双带耀斑的主相作数值模拟, 清晰地展示了中性片区由撕裂模线性重联向准稳态重联的过渡以及后随耀斑环的产生和等离子体团的喷发过程.对于在能量方程中计及和忽略焦耳加热两种情况, 分别作了计算.结果表明, 计及焦耳加热时, 电流片中等离子体的温度显著增加(是初始温度的2—3倍), 但等离子体的运动速度却变化不大.两种情况的计算结果均表明:等离子体的运动速度低于声速, 因此不会形成快激波.计及焦耳加热的计算结果显示了两个新的特征:其一是中性片高密度等离子体的受热膨胀, 增大了电流片的有效厚度, 它使重联速率降低, 并逐渐趋于饱和, 其二是同时形成上升和沉降等离子体团, 后者与耀斑环碰撞, 并合并于后随耀斑环内. 相似文献
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