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11篇 |
免费 | 464篇 |
国内免费 | 168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639篇 |
航天技术 | 348篇 |
综合类 | 144篇 |
航天 | 8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76篇 |
2022年 | 87篇 |
2021年 | 85篇 |
2020年 | 97篇 |
2019年 | 101篇 |
2018年 | 71篇 |
2017年 | 75篇 |
2016年 | 105篇 |
2015年 | 93篇 |
2014年 | 109篇 |
2013年 | 100篇 |
2012年 | 126篇 |
2011年 | 106篇 |
2010年 | 129篇 |
2009年 | 129篇 |
2008年 | 125篇 |
2007年 | 105篇 |
2006年 | 88篇 |
2005年 | 100篇 |
2004年 | 83篇 |
2003年 | 85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75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62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61.
小推力航天器的地月低能转移轨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限制性四体模型下研究基于小推力方式的地月低能转移问题,通过借助于平动点轨道的相空间结构来揭示小推力转移的机理。重点研究了小推力转移自由飞行段的构造:经由LL1点穿越获得最小能量的低能转移;而经由LL1点Halo轨道穿越,得到(M,N)圈穿越轨道;由于Halo轨道相对于平动点增加了一维度的选择,根据(2,2)圈穿越轨道构造该转移的自由飞行段。在地球势阱逃逸和月球势阱捕获段,分别设计了合适的小推力的控制律及发动机开/关机时间,成功实施近地球段的小推力加速和近月球段的减速。尽管未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优化,所得转移轨道的燃料消耗也与类似边界条件的SMART-1轨道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2.
63.
悬挂发射系统是飞机与机载武器之间的连接部分,它与机载火控系统配合,承担肴导弹、航空炸弹等悬挂物的运载及投射功能。飞机挂载炸弹、水雷、鱼雷等武器的配套装置称作悬挂投放装置; 相似文献
64.
气动舵/侧向脉冲推力复合控制导弹最优控制及输出反馈问题研究(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气动舵/侧向脉冲推力复合控制导弹,设计了复合控制自动驾驶仪,其包含最优控制器和控制分配两部分。应用最优/经典综合控制法设计的最优控制器用于求解虚拟控制量;控制分配模块将虚拟力矩分配到冗余的作动器上。该复合控制器结构简单,跟踪性能好,具有鲁棒性,并能考虑对作动器的实际约束。基于该复合控制自动驾驶仪,发现采用总加速度为反馈时系统的稳定性和跟踪快速性之间的矛盾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剔除总加速度中的瞬时影响因素,采用攻角产生的加速度作为反馈,仿真结果表明攻角产生的加速度作为反馈时系统具有更好的快速性。最后针对如何得到合理的加速度反馈进行了简要的讨论,结果表明将总加速度通过低通滤波器后再作为反馈,也可以获得良好的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65.
应用有向网络图建立了一种可拆卸性评价模型,提出了利用关联矩阵进行运算的可拆卸性评价算法,并以某机构的输送装置为例,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6.
67.
根据叶栅式反推力装置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建立了反推力装置运动学与动力学数学模型,以此为基础,取反推力装置对作动系统的最大负载力极小化为目标函数,装置各运动机构满足几何关系为约束条件,建立反推力装置结构优化模型。通过反推力装置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并分析在不同结构参数下反推力装置运动学及动力学特性,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在Matlab环境下采用惩罚函数法对反推力装置进行结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反推力装置正向最大负载力下降了24.5%,负向最大负载力下降了16.3%,且各个机构运动不出现干涉,整个反推力装置可正常工作。论文建模方法与优化结果可为反推力装置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张文宇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8(3)
坡度是飞机由于左右机翼升力不一致,绕纵轴滚转而形成的一定角度。现代大型运输机机翼翼展长,发动机离地面较低,如果低高度坡度过大,可能擦翼尖或发动机。另外,着陆时坡度过大还会造成单侧主轮接地而导致垂直过载偏大,影响方向的控制,危及飞行安全。就坡度的成因进行研究,并且给出了几种修正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安全飞行。 相似文献
69.
70.
童旭东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3,13(3):64-69
着陆缓冲技术在航天器回收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文章对着陆缓冲过程所使用的两种发动机推力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着陆缓冲过程中影响系统最终性能的因素。认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初始条件和环境条件的改变,对此提出了一种较为实用的控制方法。应用这一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初始条件和环境条件的改变对着陆缓冲装置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