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40篇 |
免费 | 844篇 |
国内免费 | 11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200篇 |
航天技术 | 180篇 |
综合类 | 140篇 |
航天 | 4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104篇 |
2022年 | 109篇 |
2021年 | 107篇 |
2020年 | 88篇 |
2019年 | 92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114篇 |
2016年 | 117篇 |
2015年 | 110篇 |
2014年 | 126篇 |
2013年 | 117篇 |
2012年 | 139篇 |
2011年 | 132篇 |
2010年 | 131篇 |
2009年 | 124篇 |
2008年 | 124篇 |
2007年 | 96篇 |
2006年 | 65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58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高速喷流干扰及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速风洞中对单喷模型喷流干扰和二次引射实现推力转向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马赫数为0.6和0.8。结果表明:亚、跨声速喷流对气动特性起到积极作用;引入二次流可以实现喷流偏转,但是会带来一定的推力损失。 相似文献
93.
94.
为研究旋流驻涡燃烧室的燃烧性能,设计了3种旋流器方案(基准型、小流通面积和外加套筒),在进口温度493 K、常压条件下,采用RP-3航空煤油作为燃料,凹腔当量比在0.8~1.8之间,开展了热态试验。结果表明:基准型和小流通面积的主燃区火焰为脱体火焰,而外加套筒则为V型驻定火焰,且小流通面积和加套筒的主燃区火焰更加集中。燃烧效率方面,基准型最低,而小流通面积最高,试验中获得的最高燃烧效率为96.3%。随着凹腔当量比的增加,基准型的燃烧效率不断增加,而小流通面积的则先基本不变,随后略有增加,外加套筒的则先快速增加,然后缓慢增加。此外,小流通面积的冷态总压损失高于基准型,在进口马赫数为0.31时,两者的冷态总压损失分别为7.2%和4.5%。 相似文献
95.
为深入了解航空发动机折流燃烧室内部复杂流场结构,对一种带有离心甩油盘的单头部环形折流燃烧室冷热态流场进行大涡模拟。数值计算模拟了从启动状态到稳定燃烧状态的完整非稳态过程,获得了该燃烧室流量分配、压力损失等参数以及冷热态流场结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1)冷热态下燃烧区流场结构分为主回流区和次回流区两部分,主回流区冷态时呈现多涡结构,热态时回流区形状受燃油射流影响呈现对称的双涡结构;(2)燃烧室中各涡团结构由各进气孔射流相互作用形成,涡团结构促进燃烧室内部的能量和质量交换;(3)热态时燃烧室前后涡流板周围存在两个稳定的点火源。 相似文献
96.
97.
98.
利用Fluent软件计算辅助动力装置(auxiliary power unit,简称APU)环形回流燃烧室三维两相喷雾燃烧流场,研究不同进口温度和油气比对两相喷雾燃烧流场的影响,采用标准 k-ε 模型模拟湍流黏性,离散相模型(DPM)追踪油珠运动轨迹,燃烧模型采用非预混平衡化学反应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进口温度和油气比的增加,燃烧室出口温度相应增加,但温度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不变;计算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比较吻合,说明采用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可用于预估实际APU回流燃烧室三维两相喷雾燃烧流场. 相似文献
99.
100.
弯曲段壁面冲击发散冷却结构流量系数与冷却效率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回流燃烧室弯曲段采用冲击发散冷却结构时的流量系数和冷却效率,设计了多种不同几何尺寸的实验件模型,分别对其流量系数和冷却效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弯曲段冲击发散冷却结构的流量系数较小,一般不会超过0.7.发散孔倾角为40°的流量系数要小于倾角为20°和30°的流量系数,流量系数随着发散孔纵向间距比的增大而减小.②弯曲段冲击发散冷却结构的冷却效率均随着吹风比的增大而增大,其冷却效率要明显高于直板冲击发散冷却结构,且这种差异随着吹风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