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5篇
航空   130篇
航天技术   52篇
综合类   9篇
航天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4,(2):I0002-I0002
<正>《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原名《控制工程》)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1674-1579//CN11-5664/V),主要报道空间控制领域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刊登创新性学术见解的研究论文,其内容涵盖空间飞行器  相似文献   
172.
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是介于航空器与航天器之间的特殊飞行器。受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储能电池能量密度的约束,提升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气动效率和螺旋桨推进效率是保证该类型无人机平台任务执行能力、具备永久飞行能力的重要技术途径。然而低雷诺数效应给全机增升减阻技术攻关和节能降耗的设计目标带来了严重困难和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翼型设计、气动布局设计、螺旋桨/机翼气动耦合设计、流动控制技术、螺旋桨增效设计5个方面调研了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增升减阻技术的研究现状,梳理了现有增升减阻措施的技术路线,分析了不同增升减阻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最后针对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增升减阻技术的发展趋势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3.
描述了神舟号飞船研制中大型薄壁密封舱的焊接变形控制技术、整舱组合加工工装的设计制造方法、大尺寸密封面和密封槽的加工技术、舱体对接密封接口的加工技术、舱体轮廓度保证及测量技术等。提出了大量标准件+极少量专用件=有效的工装的工装设计技术途径,用于神舟号飞船密封舱体加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4.
概述了反TBM中段拦截面临的主要问题,归纳了美国近年来研究的、用于中段拦截的多杀伤器技术方案,并分析了发展多杀伤器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如制导控制技术等.  相似文献   
175.
一种双S形进气道流场特性及控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首先利用高速风洞对一种与机身保形的双S进气道原始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进气道出口截面总压周向畸变指数较大.继而,在低速风洞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了一种基于涡流发生器的流场控制方案,并在高速风洞中开展了对该进气道高速风洞流场控制试验研究,分别获得了流量特性、速度特性、攻角特性和侧滑角特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原型方案的高速风洞试验结果说明双S弯进气道第二S弯上壁面产生了气流分离,在横截面二次流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该方案出口截面的上方存在一较大的低压区,当Ma0=0.8,α=0°,β=0°时匹配点处总压恢复系数σ为0.958,周向总压畸变指数Δσ0达到11.7%,超过了一般航空发动机的忍受范围.(2)与原型方案的风洞试验结果相比,涡流发生器控制技术能够有效抑制双S弯进气道第二S弯上壁面的气流分离,大幅度降低了该进气道的流场畸变.设计状态下(Ma0=0.8,α=0°,β=0°)总压恢复系数σ为0.953,周向总压畸变指数Δσ0仅有2.3%,综合畸变指数W为4.1%,满足了发动机的使用条件.(3)研究范围内,较低的飞行马赫数使得流场控制方案出口截面的总压恢复系数略有升高,但对周向畸变指数有着不利影响.此外,随着攻角从-4°增加到8°,出口总压恢复系数和周向畸变指数均逐渐降低.而当侧滑角从0°变化到6°时总压恢复系数几乎不变,但大侧滑角给周向畸变指数带来的不利影响较为显著.(4)在飞行马赫数Ma0=0.6~0.85,攻角α=-4°~8°,β=0°~6°的范围内,匹配点处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在0.936~0.961之间,周向畸变指数在1.4%~5.4%之间,综合畸变指数在3.8%~7.0%之间,表明采用流场控制后的进气道方案已达到实用水平.  相似文献   
176.
主动流动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动流动控制技术是提升未来飞行器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研究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了目前主动流动控制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简述了其流动控制原理和应用研究案例;介绍了主动流动控制技术研究采用的主要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177.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控制系统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综述了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的控制系统技术。文章介绍了美国第一代中继卫星TDRS-A~G、美国第二代中继卫星TDRS-H~J、欧洲试验中继卫星ARTEMIS、日本的试验卫星ETS-VI、试验中继卫星COMETS以及实用中继卫星DRTS等卫星的特点及关键控制技术,同时描述了部分中继卫星的控制方法,对我国中继卫星控制系统方案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8.
为研究某型航空发动机叶片定寿试验台的压力和加载力的稳定性,通过仿真的方式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用MATLAB/SimHydraulics软件建立了液压试验台模型;其次,在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当前端管路分别为直管和弯管时对系统压力脉动和载荷稳定性不同的影响;最后,改变弯管的弯曲度逐步进行仿真。通过研究发现,弯管环境下的高低周复合疲劳试验台能更好的降低压力脉动,提高载荷稳定性。大弯曲度的弯管可以有效提高试验台载荷稳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系统压力。此研究为试验台液压系统的设计与生产提供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可以确定更加准确的叶片寿命。  相似文献   
179.
航天智能控制技术让运载火箭“会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为民 《航空学报》2021,42(11):525055-525055
高可靠和智能化是未来智能航天器的主要特点,本文聚焦航天器高可靠、智能化的发展需求。梳理了中国运载火箭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发展历程,提出了航天智能技术从航天器的可靠性做起,航天器的可靠性从航天智能控制做起,航天智能控制从"会学习"的火箭做起。围绕航天智能控制技术如何使运载火箭"会学习"的发展架构,进一步探索了"边飞边学"和"终身学习"智能控制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现状,支撑中国"会学习"运载火箭高可靠和智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