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4篇
  免费   303篇
  国内免费   137篇
航空   448篇
航天技术   935篇
综合类   50篇
航天   119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印度“月船”1探测任务介绍(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波 《中国航天》2009,(1):37-43
科学仪器 “月船”1探测器携带的11台科学仪器有5台由印度自行研制,其余6台由国外提供。探测器的主要科学目标和相应的仪器有效载荷列于表1。  相似文献   
962.
张文雁  王晓晨 《航天》2013,(11):19-20
嫦娥二号任务的实施,取得了多项工程创新成果、卫星研制技术突破和科学研究成果,不仅保证了圆满完成科学探测任务和一系列技术验证和深化科学探测任务的实施,有效降低我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的风险,还将有力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跨越和月球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成果主要有:六大工程技术创新成果 与嫦娥一期工程相比,嫦娥二号月球探测任务技术更新,难度更大,系统更复杂,任务更加艰巨,风险性更大,必须实现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全体参研人员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要求,创新理念,创新思维,通过任务的实施,第一次实现直接发射转移轨道技术、第一次采用X波段测控技术、第一次采用新的信道编码技术、第一次开展姿态测量图像敏感器导航试验、第一次实现距月面15千米环月稳定飞行、第一次采用数字化深空应答机、第一次实现姿控敏感器的姿控确定和科学探测功能应用,完成了六大工程目标,实现了六个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963.
王磊  上官石  刘柏文  雷刚  陈强  厉彦忠 《宇航学报》2022,43(11):1566-1574
针对甲烷采用液氮过冷可能发生甲烷冰堵风险,提出了在甲烷中添加乙烷,制备凝固温度更低的甲烷-乙烷混合推进剂的新方案,搭建实验系统测试了甲烷-乙烷凝固温度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甲烷含量提高,混合推进剂凝固温度先降低后升高。当甲烷、乙烷比例为0.71∶0.29时,混合推进剂达到最低凝固温度,约73.0 K。当采用常压饱和液氮对混合推进剂过冷时,控制甲烷含量在0.52~0.81间可避免推进剂冻结。相较于常压饱和甲烷,防冻结区的混合推进剂密度提高了24.0%~38.4%,液相存在温区增大至35.7 K~40.5 K。此外,甲烷-乙烷混合推进剂具有理论比冲高、再生冷却性能佳、结焦与积碳小等优势。所提出的甲烷-乙烷混合推进剂在火星探测等任务中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4.
国际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发展现状随着人类空间探测活动范围的扩大及探测任务进一步趋于多样化,深空探测的新型推进技术、探测器智能自主技术、新型传感器和载荷技术、测控与通信技术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深空探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还正在进一步研发,将列入今后的深空探测计划去实际应用。(1)电推进与核推进技术对于深空探测来说,找到快速、高效的推进方式是很重要的。由于传统火箭并不适用于更深一层的宇宙探测,深空探测中的电推进和核推进技术的研发及其应用已引起航天大国的高度重视。由于电推进具有…  相似文献   
965.
利用航天器进行的空间科学实验,基本上可分属加压(密封)舱内实验、非密封舱内实验和暴露(舱外)实验三大类。通常考虑到种种原因和要求,航天器中的大多数科学实验都属于前两类。随着空间科学研究的深入和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的需要,暴露实验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介绍暴露实验的特点、主要研究内容和国外开展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966.
文木 《太空探索》2005,(2):44-45
2004年的世界航天活动非常活跃,而且发射成功率相当高,尤其在空间探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影响十分深远,欧洲、美国和中国都相继顺利发射了人们期待已久的“罗塞塔”号蔧星探测器,“信使”号水星探测器以及“探测”2号卫星,“雨燕”号科学观测卫星,  相似文献   
967.
嫦娥二号于2012-04-15开展对图塔蒂斯小行星的探测试验,至2012-12-13与图塔蒂斯交会,共飞行243 d,这是我国对小行星的首次探测.因为未安装星载导航设备,CE-2 在小行星探测试验的全过程均基于地基USB(Unified S-Band)与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VLBI,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测量实现导航.对小行星探测期间的定轨计算及精度分析进行了讨论,对我国新建深空站的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针对交会前最后一次轨道机动后,仅有13 d控后数据的现状,提出了快速轨道重建策略.计算结果表明该策略不仅可以有效改进定轨计算精度,还可以实现轨控速度增量的标定.基于重叠弧段的轨道分析比较表明,单独使用USB长弧数据计算可以获得10 km的定轨精度,综合USB与VLBI数据联合定轨,定轨精度可以提高1倍.  相似文献   
968.
分析了太阳系探测的发展趋势,认为从月球到火星是未来太阳系探测的主线,太阳系探测将从普查性探测向重点天体探测转变,从技术实现为主向科学牵引转变,国际合作成为太阳系探测的必然趋势。归纳了太阳系探测的关键科学问题,认为太阳系与行星系统的起源和演化是探测的终极科学目标,寻找地外生命和宜居环境是探测的主要驱动力,预防太阳活动和小天体撞击对地球的灾害性影响是探测的现实意义。在探月工程取得进展之后,中国应以月球和火星探测为主线,以火星探测为切入点,有序开展火星、小行星、太阳、金星、木星系统等太阳系探测任务,牵引航天技术进步,推动行星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69.
小天体附近的轨道动力学是现代天体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和深刻的数学内涵;随着一系列小行星实地探测任务的深入开展,理解小天体附近的轨道运动规律也成为航天领域所面对的众多挑战之一。回顾了小天体研究和探测的历程,分析了小天体附近轨道动力学问题的基本特点和科学价值;详细介绍了航天动力学、行星学和非线性科学三个学科领域对该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进展,并列举了各领域中相关的热点问题;基于对上述研究现状的分析,尝试展望了该研究方向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70.
中国航天     
<正>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飞离地月L2点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已完成环绕地月系统拉格朗日-2点(简称地月L2点)的拓展试验任务,于1月4日23时实施逃逸机动,飞离地月L2点,1月中旬飞回月球轨道继续为嫦娥五号任务开展在轨验证试验。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到达地月L2点,服务舱实现了环绕该点飞行三圈,开展了全新的科学探测任务,验证了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