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52篇
航空   357篇
航天技术   19篇
综合类   52篇
航天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1.
用数值分析软件的SIMULINK模块对汽车悬架磁流变阻尼器的Sigmoid模型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对比各个参数的变化对阻尼力的影响,探究最大屈服力、阻尼力、滞回宽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可应用于汽车悬架磁流变阻尼器设计的一些参考结论。  相似文献   
212.
用数值分析软件的SIMULINK模块对汽车悬架磁流变阻尼器的Sigmoid模型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对比各个参数的变化对阻尼力的影响,探究最大屈服力、阻尼力、滞回宽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可应用于汽车悬架磁流变阻尼器设计的一些参考结论.  相似文献   
213.
应用光干涉方法对周期间歇卷吸条件下的弹流油膜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了三种不同的局部油膜凹陷.第一种油膜凹陷产生于固体表面周期性的运动和停止,纯滚动的凹陷封油量大于纯滑动的封油量.第二种凹陷产生于启动过程的速度振荡瞬时峰值,该类局部凹陷以卷吸速度通过赫兹接触区.纯滑动条件下,界面滑移作用产生第三种凹陷,该凹陷位于入口附近,与表面速度和运动时间有关.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可由油膜的挤压效应,卷吸效应和界面滑移效应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14.
含浮环式挤压油膜阻尼器的转子系统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针对浮环式挤压油膜阻尼器,研究了阻尼器特性;建立了含浮环式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模型考虑了转子与浮环式挤压油膜阻尼器两层油膜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利用数值仿真分析了系统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影响因素,仿真结果表明:浮环式挤压油膜阻尼器能有效抑制系统双稳态响应,选择一个质量适当的浮动环,有利于转子高速运转的稳定.利用含浮环式挤压油膜阻尼器的转子动力学试验台,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15.
陈璐璐  洪杰  马艳红 《推进技术》2016,37(4):733-740
为解决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新型挤压薄膜阻尼结构的设计问题,针对带挤压薄膜阻尼结构叶片的动态响应及设计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引入复刚度法来表示叶片振动过程中气腔内气体域压强。根据挤压间隙流理论,推导了薄膜阻尼理论模型;分别对复刚度的实部和虚部积分获取势能和耗散能,从而推导出气腔内的气体域对气腔上、下表面固体域作用的阻尼系数和刚度系数。最后通过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带挤压薄膜阻尼结构叶片动态响应的分析方法,并初步获得了相关参数的设计规律,即薄膜厚度应小于0.2mm,薄膜中心应尽量靠近节线位置。  相似文献   
216.
为了更简便地从滑动轴承非线性油膜力直接识别获得油膜动力特性系数,从频域角度建立了轴颈在轴承中的扰动与非线性油膜力之间的关系,采用等幅异频位移激励技术,一次性识别出油膜8个刚度和阻尼特性系数,通过圆瓦滑动轴承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分析了扰动幅值和频率对识别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扰动频率对识别精度没有明显影响,而扰动幅值对识别精度有较大影响,当扰动幅值大于0.016倍半径间隙时,识别精度超过5%。当扰动幅值小于0.005倍半径间隙时,识别精度在0.5%以内,0.001倍半径间隙时,所给出的油膜动力特性系数识别方法的识别精度可达到0.045%。  相似文献   
217.
以复合材料机翼翼根后梁下缘条对接试件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手段分析其失效机理和破坏过程,并对极限强度进行预测.描述试件构型、实验方法和过程,给出螺栓建模方法和挤压/旁路耦合失效判定方法,分析对比试件的应变响应和各排螺栓的钉载分布.在非线性分析方面,探讨接触、几何非线性和钉孔非线性变形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在建模方法方面,研究螺栓刚度计算方法、螺栓建模方法、温度和网格密度等因素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材料非线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最为显著;采用CBUSH单元模拟螺栓并采用Huth公式计算螺栓刚度预测的极限载荷与实验结果最为接近;网格密度、温差等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对复合材料连接结构的工程强度预测、校核提供算例和参考,并对各参数影响提供定量的概念.  相似文献   
218.
基于DPM与VOF方法轴承腔内滑油瞬态特性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航空发动机轴承腔内油气两相流流动特性,分别采用DPM方法和VOF方法建立了完整的数学模型,并对轴承腔内的两相流动进行了非稳态的数值模拟,获得了不同转速情况下内壁面油膜厚度和滑油体积分数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及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进一步计算了增大滑油流量情况下腔内滑油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油膜在轴承腔壁面经历从形成到基本稳定的过程,历时约0.8 s;油膜的生成位置及发展速度受转速影响较大,空气对油膜的剪切作用对油膜分布的均匀性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19.
为研究微型燃烧室蒸发管的雾化蒸发性能,试验研究了进气温度、气油比(AFR)、管壁温度和进口空气流速对燃油蒸发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进气温度和进口空气流速是影响蒸发效率的两个主要因素;当气油比减小到3.0时,管内两相流型由膜态沸腾向过渡态沸腾转变,该状态下燃油与管壁的换热效率最低。蒸发管数值仿真引入离散相模型(DPM)和液滴碰壁飞溅模型,蒸发效率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呈现相同趋势。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气动参数对燃油雾化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进口空气流速的提高可以改善燃油雾化细度,但不利于液滴分布的均匀性,索太尔平均直径(SMD)与进口空气流速的-1.69次方成正比。   相似文献   
220.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分析了涡轮增压器半浮动轴承内油膜静力特性,考虑两相流油膜破裂和非牛顿流体润滑油模型,计算分析带轴向贯通油槽的油膜压力和汽化比率分布情况,以及转速、偏心率、润滑油温度和润滑油压力等因素对油膜承载力和摩擦功耗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温度和转速是影响两相流油膜摩擦功耗的主要因素,分段楔形油膜的摩擦功耗与贯通轴向油槽的位置变化无关,油膜的气穴空化也不会引起摩擦功耗的明显变化;两相流油膜承载力随着偏心率的增加、油温的降低和油压增大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但随转速的变化规律不一致;与此同时,小偏心率、高油压、低油温有利于减轻两相流油膜发生气穴空化的比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