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88篇
航空   343篇
航天技术   231篇
综合类   62篇
航天   1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71.
在分析非球面检测仪的测量精度时,用一般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难于得到符合实际的结果。现采用计算机仿真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其测量不确定度,以确保仪器研制的成功。结果表明,计算机仿真的确是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方法,在现代误差和精度理论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2.
力伺服系统的模糊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位置扰动型施力系统存在着多余力的问题,同时由于系统的非线性及参数时变等因素的影响,给系统的校正和优化带来了困难,为了消除位置扰动型施力系统中存在的多余力以及非线性,参数时变等因素的影响,采用在非线性前馈校正基础上的模糊自适应控制策略,可以较好地消除系统的多余力,同时克服了系统的非线性及参数时变等因素的影响,改善系统的动态品质,仿真研究的结果验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673.
采用二维理想MHD模型,分别在日球赤道面(二维二分量模型)和日球子午面(二维三分量模型)内研究太阳风中慢激波的传播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慢激波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演化为由原慢激波和新产生的快激波构成的激波系统,该激波系统在子午面内相对慢激波源中心法线基本对称,而在赤道面内则是不对称的:快激波阵面和慢激波阵面之间存在一个切触点,该处两个激波合并,蜕化为气体激波.上述切触点相对激波源中心法线东偏,且东偏角度在激波系统向外传播过程中不断增加.初步分析表明,行星际磁场的螺旋结构是产生日球赤道面内慢激波传播和演化的东西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74.
双变量波状扰动激发重力波波包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谱配置方法对双变量波状扰动激发重力波的过程及其能量传播和转换特性进行数值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当初始给定的两个变量的波状扰动的相对振幅和相位严格满足重力波的偏振关系时,只有水平风场扰动(u′)与温度扰动(7′)的共同作用才能抑制能量向下传输.通常情况下,两个变量的波状扰动都会激发出两文传播方向相反的重力波波包,这两支波包的相对能量明显取决于两个波状扰动之间的相对振幅关系.当两个扰动之间的相对振幅满足特定条件时,向下传播的能量几乎为零,只会有一支向上传播的重力波波包被激发.进一步的数值分析则表明,各种情况下两个变量的波状扰动所激发的重力波波包的能量传播路径和速度基本相同;与单变量波状扰动激发重力波波包的过程相比,能量传播路径几乎完全一致,扰动转化为波动的特征时间也基本相同,但能量转换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675.
小行星带并不是我们太阳系的专利.现在,天文学家可能又在另一颗类日恒星身旁发现了一条小行星带。一旦被证实.它将成为除太阳外天文学家发现的第一个类日恒星所拥有的小行星带。  相似文献   
676.
□□研究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天文学的重要任务之一。20世纪中叶,一些著名的天文学家认为,宇宙起源于(137±2)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整个宇宙不断地膨胀,星系整体退行。各个方向上的星系都在飞快地离地球远去。 由于多普勒效应,地球上接收到离其远去的星系发射的电磁波,频率会降低,也就是发射光谱向长波(红光)方向移动,天文学上称之为“红移”。离地球越远的星系,退行速度越大,产生的红移越大。遥远的、退行中的恒星、星系和类星体等天体发射的光本是可见光和紫外辐射,由于红移,地球上探测接收到的大多是红外辐射。所以,利用红外探测,…  相似文献   
677.
当米波射电望远镜的观测视场内,有三个以上的射电源时,考虑天线跟踪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确定电离层行波扰动水平速度的新方法,并给出计算实例,讨论了误差。  相似文献   
678.
磁暴期间电离层扰动的GPS台网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给出了一种利用GPS台网观测获取TEC快速变化的计算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东亚一澳大利亚扇区的GPS台网观测数据,分析了2000年7月14—18H大磁暴期间的电离层响应,揭示出电离层暴期间赤道异常峰的压缩和移动等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站点分布不均匀、原始观测数据不足且随时间跳变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这种新的算法仍能保持很好的计算稳定性,并能快速地提取给定时空范围内的三维TEC短时变化的特征,适用于研究电离层暴等情况下引起的TEC扰动.  相似文献   
679.
润扬大桥北锚碇取土质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直径的取土器对取样扰动的影响程度不同;恰当选择取土器的直径,对取土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直径过小,不能保证取土质量;直径过大,会增加钻探费用。在润扬大桥北锚碇科研项目中,对取土质量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大直径的取土器。  相似文献   
680.
基于抛物化稳定性方程,研究了边界层中TS波及其高阶谐波的线性和非线性演化问题。由局部法和Landau展开式导出初始条件,并计算了扰动幅值和速度型等的演化过程和特征,特别是非线性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初始幅值、压力梯度、扰动频率对扰动演化的影响及其规律,这与边界层的稳定性和转捩研究紧密相关。算例结果与全Navier—Stokes方程的直接数值模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