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0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5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74篇 |
航天技术 | 79篇 |
综合类 | 30篇 |
航天 | 1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基于CPLD的信号产生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基于CPLD的信号产生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硬件结构,给出了该信号产生系统软件部分的软件结构框图. 相似文献
282.
通过集总参数分析,发现确定了反方法的定解条件——总切向力与出口气流角的关系。进而表明在多数情况下,反方法有两个物理解存在,而最终收敛到哪个解由渗透边界条件与定解条件的相容性决定。为了保证基于渗透边界条件的反方法收敛到期望解,文中基于质量流量强加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处理措施,并通过例子验证了该措施的有效性。最后利用所发展的准三维反方法对跨声速压气机叶栅进行改型设计,效率增加了1.4%,展现了反方法在控制轴向载荷分布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83.
284.
285.
为提高现有卫星测试系统的效率,对基于PXI总线的实时综合测试系统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测试系统的中央控制台、实时测试仿真单元和控制输出单元和辅助测试装置主要硬件构成,以及任务管理、实时测试仿真单元、控制输出单元和显示终端等软件组成。介绍了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实时测控、多平台间实时数据共享交互等关键技术。结果表明,该系统从实时测试仿真单元信号采集至仿真运算结束的时间约1~10 ms。 相似文献
286.
287.
本文介绍我所基本型系列遥测系统中的关键设备——遥测解调终端中的系统管理软件,该软件是采用嵌入式程序设计方法,使用pSOS 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内核,结合用户程序设计完成了高可靠性、高实时性、代码简单精练、满足遥测处理要求的解调系统。 相似文献
288.
本文介绍了一种实用的,基于CPLD的ISA总线光栅数据采集卡的设计,介绍了其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详细描述由EPM7128构成的信号处理单元中每个模块电路的组成和功能,其核心为对光栅信号的辨向及四细分模块。 相似文献
289.
位于高速列车车体下部区域的通风口格栅与设备舱壁面构成格栅–空腔结构,列车高速运行时,该结构的流声耦合问题较为突出,有必要深入分析其流声耦合机理。将位于车体下部区域的带格栅裙板简化为带格栅的二维空腔模型(格栅–空腔结构),采用延迟分离涡数值模型(Delayed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 DDES)研究其气动噪声产生机理、流场和声场特性等。研究结果表明:当列车以400 km/h速度运行时,格栅–空腔结构开口处的剪切振荡较为剧烈,特别是空腔冲击边缘附近区域;基于总声压级的空间、频域分布和湍流压力波数–频率谱,发现形格栅–空腔结构的流场始终处于自激振荡的过渡状态,且各位置的总声压级和波数域上的振荡幅值始终低于V形格栅–空腔结构和半圆环形格栅–空腔结构;对目前常用的半圆环形带格栅裙板考虑通风口的出风作用后,观察到空腔内部的涡团演化明显减缓,直接导致格栅附近的总声压级大幅下降约15 d B,表明出风作用能够显著降低带裙板格栅的近场噪声。 相似文献
290.
航空发动机矢量喷管作动器伺服阀非稳态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集总参数法,对航空发动机矢量喷管作动器伺服阀进行了非稳态热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研究了环境温度、伺服阀初始温度和伺服阀焦耳热对伺服阀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伺服阀的稳定温度只随环境温度和伺服阀焦耳热的增大而升高,与伺服阀初始温度无关。伺服阀超温时间随着初始温度、环境温度、伺服阀焦耳热的增大而缩短:环境温度为300℃,伺服阀焦耳热为0.08W时,初始温度从50℃到100℃,超温时间缩短20.6%。伺服阀焦耳热为0.08W,初始温度为70℃,环境温度从250℃上升400℃时,超温时间缩短了60.8%。环境温度为300℃,初始温度为122.6℃时,10W的伺服阀焦耳热相比0.08W,超温时间缩短了38.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