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41篇
航空   273篇
航天技术   65篇
综合类   51篇
航天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扰流柱对层板冷却叶片前缘传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涡轮导向叶片进、出口条件,运用RNG k-ε湍流模型对简化的层板冷却叶片前缘部分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比较了冲击双层壁和带有圆形、方形、菱形扰流柱的4种层板冷却叶片前缘的流动与传热情况。结果表明:冲击双层壁的总压损失与带扰流柱的层板冷却叶片前缘的相差不大;方形、菱形与圆形扰流柱的靶面换热系数分布相近,差别很小;带扰流柱的层板结构叶片前缘的冷却效率比冲击双层壁的前缘的高,其中方形扰流柱的前缘表面的冷却效率最高,菱形、圆形的次之。  相似文献   
52.
飞机整体油箱三维瞬态温度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飞机整体油箱三维瞬态温度场分析方法。利用MSC.Patran/Nastran thermal 2001软件,建立了飞机整体油箱三维瞬态温度场分析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发动机表面与油箱底部的面—面辐射,油箱顶部对外部空间的热辐射,以及进气道冷空气与油箱底部之间对流换热等多种复杂边界条件。在软件不具备单元死活功能的条件下,成功模拟了飞行过程中燃油的消耗。本文的研究结果对飞行器油箱部件的热分析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3.
基于瞬态液晶测试技术和数值仿真,在相同孔隙率条件下,研究了桁架型点阵结构的单元类型和排布角度对矩形通道壁面对流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点阵单元类型对壁面传热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中交叉排布的体心立方(body centered cubic-0,BCC-0)和Kagome-0点阵归因于出色的传热强化效果,雷诺数在5 7...  相似文献   
54.
带有微尘的空气进入航空发动机,极易在涡轮叶片内冷通道发生沉积。为探究微尘沉积形貌对涡轮叶片内冷通道换热特性的影响,选取冲击气膜冷却结构,基于微尘沉积实验结果,构造微尘沉积形貌,由锥状突起和环状突起组成,通过数值模拟获得不同射流雷诺数下冲击靶面努塞尔数Nu。研究结果表明,冲击靶面微尘沉积层的出现,将大幅降低浸润面积平均努塞尔数Nuwetted,而对映射面积平均努塞尔数Nuavg影响较小;冲击驻点周围的高换热区范围减少;相邻冲击孔中点附近的高换热区努塞尔数Nu增大;此外,射流雷诺数的增大整体上提高了冲击靶面的换热强度。由于锥状突起和环状突起的扰动作用, 壁面附近回流涡增多, 使得冲击靶面大部分区域温度边界层厚度增加,因此换热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55.
以全气膜覆盖的一体化加力支板为研究对象,将冲击板布置于支板内腔中,研究气膜出流-前缘冲击复合冷却结构下一体化加力支板内外流气-固耦合传热特性。开展了不同主次流温比(2.24~2.76)、不同冲击间距(H/D=1,2.5,4)等参数对支板内外流动特性、内外壁面对流换热系数分布和支板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冲击板结构改变了支板腔内冷气流动及各排气膜孔流量分配,随着冲击间距的增大,冲击腔内对应气膜孔冷气量依次下降2.68%,3.80%,7.14%;此外,冲击板结构增强了支板前缘内外壁面对流换热,其中对内壁面对流换热的强化更为显著,前缘冲击滞止线处对流换热系数提升幅度依次为298.3%,354.5%,271.9%;冲击板的存在提高了壁温分布均匀性,而整体平均综合冷效随冲击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分别提升1.64%,2.26%,2.62%;随着主次流温比的增大,支板的综合冷效减小,但是下降的趋势逐渐减小;在主次流流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冲击间距的增大,主次流压比减小,相比无冲击板模型,其变化幅度依次为0.395%,0.012%,-0.650%。  相似文献   
56.
采用PIV技术对两层流体Benard—Marangoni对流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厚度比下的速度场,分析了界面张力在各种对流模式中的作用。和Rayleig—Benard对流的三种临界对流模式相比,由于界面张力对上下层浮力对流的不同作用效果,使得更复杂的临界对流模式在Benard—Marangoni对流体系中出现;在实验中首次观测到三层涡胞结构等现象。  相似文献   
57.
微波对流干燥方法是一种新型的干燥方法,具有干燥速度快、杀菌等一系列优点。本对微波对流联合干燥过程进行实验研究,表明药丸大小、质量、风速、风温、微波输入功率对干燥速率、物料的温度变化都有显的影响。证明了微波干燥既受内热源的影响,同时又受外界环境和湿份传递路径的影响。显示了微波干燥在节能、杀菌方面具有显的优点,其高效干燥方法适合于制药行业。  相似文献   
58.
针对磨削工件表面的射流冲击对流换热过程,一方面,通过数值研究,揭示旋转表面诱导的气旋和射流冲击的耦合流动换热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实验研究,定量分析含湿空气射流冲击的强化换热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盘缘在射流冲击喷嘴附近的切向速度与射流冲击方向协调时,旋转盘诱导的气旋运动和射流冲击的耦合作用有利于改善磨削弧区的对流换热,随着转盘旋转速度的增加,其强化对流换热的效果更显著;采用含湿空气作为冲击射流可以显著提高加热壁面的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59.
对流层顶变化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臭氧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UT/LS),位于8-25km高度之间,是大气中一个很特殊的区域.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下平流层,在下平流层臭氧的含量发生一个很小的变化,就会对气候和地面的紫外辐射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作为气象参数的对流层顶,是充分混合、缺乏臭氧的上对流层和层结稳定、臭氧丰富的下平流层之间的边界或过渡层,其变化对臭氧总量和分布有直接和明显的影响.本文使用二维模式模拟研究对流层顶变化对臭氧在UT/LS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对流层顶的季节变化对UT/LS的臭氧分布有明显的影响,臭氧的局地变化可以超过10%在冬季北半球中纬度对流层顶高度升高1km时,模式结果表明对臭氧分布的影响比较显著,局地变化可超过6%,但是对臭氧总量的影响较小,变化不超过5DU,小于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60.
为充分利用机柜内有限空间并改善仪器设备的散热环境,建立了空间实验室机柜的模型,运用数值计算方法,对不同仪器设备间距下机柜内流场和温度场进行求解,研究了不同布局仪器层平均风速和仪器表面平均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合理地选择仪器设备间距可以有效地改善其表面的散热状况,为空间实验室机柜的热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