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3篇
航空   233篇
航天技术   14篇
综合类   36篇
航天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1.
目前掠叶片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叶轮机设计,以协调高负荷、高通流、高效率和喘振裕度之间的矛盾,但同时也会引发应力、振动和稳定性等问题。因此,为更好地发挥掠叶片的气动优势,同时减少其空间结构复杂性,需要对掠空气动力学有更深的机理认识。利用周向平均降维方法,推导获得了可定量描述的周向不均匀源项,揭示出周向不均匀性会诱发叶轮机进气流场产生不同于直叶片的再平衡,进而影响掠叶片各基元的设计迎角,并使叶轮机内部流场和性能特性产生变化。采用数值仿真和Stereoscopic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SPIV)实验的方法对掠叶片的这一机理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掠叶片中,周向不均匀源项会打破原有的进气流场的径向平衡,导致进气流场的径向迁移,使进气流场关键参数产生展向差异,改变迎角的展向分布,进而影响整个流场性能。同时,对影响进气流场的周向不均匀源项构建解析模型及机器学习代理模型,解除叶轮机进气均匀流场的传统假设,以利于三维掠叶片的气动设计与分析。  相似文献   
92.
小流量多级高负荷轴流压气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亚东  单鹏 《航空动力学报》2012,27(9):2113-2121
以增压比为6的国外某小流量5级轴流压气机为设计原型,在不超过其前3级的轴向长度的条件下,设计了3级轴流压气机,研究其最大增压能力.在采用了正预旋、静子端、第2、3级转子叶尖适度斜流等措施后,3级轴流的设计点流量为5.80kg/s,增压比为5.445,效率为0.8272,喘振裕度为11.8%,3级平均级增压比为1.759.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轴向长度限制下,小流量3级轴流压气机虽可以达到5.5量级的增压比,但其流量特性曲线已经变得很陡峭.   相似文献   
93.
针对现代翼吊式机翼发动机系统的特点,考虑发动机陀螺效应对系统结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梁振动理论的机翼扭颤振方程;分析了陀螺效应对系统颤振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考虑发动机吊挂刚度影响时,陀螺效应不影响系统扭颤振发生机理,系统颤振速度和颤振频率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而增大;转子陀螺效应对机翼扭颤振特性的影响可等效为系统阻尼,且该等效阻尼亦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94.
为了探讨某S进气道出口畸变在其后风扇级内的演变过程以及对风扇级性能的影响,在单独对该进气道进行抽吸控制数值研究并优选出最佳方案后,将最佳方案应用到进气道加风扇级的全流道,进而展开全流道数值研究,着重探讨了抽吸控制前后风扇级性能及内部流场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吸气后风扇级整体性能有较大幅度提升,堵塞流量及最大效率分别增加约0.63%和0.57%;进气道出口低能流体在接触转子之前始终聚集在沿程截面底部,所占区域面积沿流向逐渐减小;接触转子至动叶前缘区间内,畸变流体沿动叶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发生偏移,最终覆盖约3个流道;静叶中畸变流体所处流道内的静叶吸力面发生严重的流动分离,且分离主要发生在50%叶高以下,吸气后略有减弱.   相似文献   
95.
姚宏  周逊  韩万龙  王仲奇 《推进技术》2016,37(11):2065-2071
为研究叶片对叶片水蚀的影响,以一湿蒸汽级为对象,基于数值方法对五种扭设计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也研究了降低汽轮机叶片水蚀的措施,结合汽轮机的实际工况,基于美国WESTHOUSE公司的水蚀评估标准,研究了几种叶片的流场与水蚀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叶片通过改变流场结构可有效地降低水蚀危险性。与传统叶片造型方式相比,采用尾缘积迭方式构造叶片时可降低水蚀系数40%以上;正叶片会增加叶片水蚀危险性,反叶片虽然可降低顶部水蚀系数但却增大了中部水蚀系数;根部正、顶部反15°设计叶片在维持中部较低的水蚀系数的同时,可降低顶部水蚀系数60%左右;叶片通过改变径向压力分布改变了湿度分布,从而改变了水蚀危险性。  相似文献   
96.
扭成形是钛合金空心风扇叶片制造中一种有效的辅助成形手段,赋予空心叶片毛坯理想的过渡形状,改善工艺性。针对应用于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TC4钛合金宽弦空心风扇叶片的工艺试验件,研究适用于复杂外形叶片的单轴扭转与双轴扭转两种扭方法,提出了夹头运动参数的设计方法,分析了机构的运动规律以及成形原理。基于有限元模拟,研究了扭转方式以及扭路径等关键工艺参数对于制件外形、变形区分布、扭转力矩以及表面缺陷的影响,并进行了扭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单轴扭转方式,扭温度为750℃,叶尖夹头扭角为20.4°,扭转速度为0.68(°)/min,能够将平板毛坯成形出合理的过渡形状。扭后面板上出现了失稳凹陷,与有限元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7.
某型发动机反推门外蒙皮采用挖补的方法修复裂纹,纯手工制作补片难以达到型面要求。本文介绍了板材滚成形技术在反推门外蒙皮修理中的应用,通过机械成形完成反推门的外蒙皮补片型面的加工,可以保证补片型面与蒙皮型面的贴合度,减少了补片的安装应力,提高了修理能力。  相似文献   
98.
周向弯曲方向对弯掠叶片气动-声学性能影响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相同几何参数的常规径向叶片、周向前和周向后叶片为研究对象,对旋转动叶片周向曲后叶轮的气动和声学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同时采用五孔探针半对向测量方法研究了周向曲后出口气流参数沿叶高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与原型径向叶轮相比,在保持叶片几何参数不变,仅引入周向曲后,无论周向前还是后,均导致叶轮的效率和压升降低。叶片周向前可以有效地降低气动噪声,大幅度地增加风扇的喘振裕度。在相同的周向曲角度下,采用周向前技术明显优于周向后。此外,研究表明掠叶片径向力对于气流参数沿叶高的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周向前叶轮改善了叶顶附近的流动状况,但中部叶高区域的损失增加。对于周向后叶轮,虽然叶片中部损失减小,但两端部损失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99.
一种双S弯非常规进气道地面工作状态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种双S非常规进气道进行了地面工作状态下的试验研究,得到了该类进气道的地面工作特性,结果表明:(1)双S非常规进气道在地面工作状态下,随着出口马赫数的增加,总压恢复系数呈下降趋势;稳态周向畸变指数、紊流度和综合畸变指数均上升;稳态径向畸变指数变化不大.(2)与飞行状态下的高速风洞流场控制试验研究结果相比,在相同的出口马赫数下,地面抽吸试验中进气道出口截面的总压恢复系数较低,稳态周向畸变指数、紊流度和综合畸变指数较大,本研究的双S非常规进气道在出口马赫数Mae=0.45时,总压恢复系数为0.90,稳态周向畸变指数达到了9.24%,紊流度为4.6%,综合畸变指数为13.85%,畸变比较大,超出了一般发动机的承受范围.(3)在地面抽吸状态下,进气道出口马赫数Mae≤0.37时,综合畸变指数W≤10%,说明发动机可在适当的降转速下稳定工作,随着飞机在地面滑行速度的增加,满足发动机稳定工作要求的进气道最大出口马赫数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00.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一个细观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三维机织复合材料中细观几何和变形的周期性,提出了一种反映细观周期约束条件的组合梁单元模型,该模型既考虑了纤维束的偏轴拉压效应,又考虑了纤维束的/剪耦合效应和纤维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描述纤维束和基体中的细观应力分布。针对一种典型的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研究了根据编织参数确定材料细观结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取材料中最小周期的一段纤维束作为分析胞元,用上述模型分析了面内拉伸荷载下胞元中各相材料的细观应力,进而得到材料平均的宏观模量。材料试验和二维细观有限元分析证明了本模型的可靠性。研究表明,三维机织复合材料中,纤维束拉、耦合效应引起的细观应力在应力分析中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