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1篇 |
免费 | 496篇 |
国内免费 | 12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255篇 |
航天技术 | 195篇 |
综合类 | 142篇 |
航天 | 3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84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98篇 |
2019年 | 95篇 |
2018年 | 79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85篇 |
2014年 | 88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77篇 |
2011年 | 101篇 |
2010年 | 71篇 |
2009年 | 73篇 |
2008年 | 61篇 |
2007年 | 67篇 |
2006年 | 76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592.
液雾分布与稳定器的燃油布置方式、油气分配、火焰稳定及火焰传播密切相关。以RP-3为雾化介质,在来流马赫数为0.2及来流温度为10~400℃的条件下,采用高速摄影法和激光片光/照相法,对喷油杆与凹腔支板稳定器间隔31.5 mm且顺喷时的液雾分布特点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并探讨了来流温度及油气动量比对其液雾分布轨迹的影响。结果表明:顺喷喷油杆与凹腔支板稳定器近距匹配方式有利于燃油在支板前缘形成挡溅雾化;挡溅雾化后的一部分燃油在支板表面形成油膜,并在凹腔前缘与尾缘进行二次雾化,来流温度较高时高温支板表面也有利于燃油的蒸发雾化;另一部分燃油则以类似横向射流的形式进行雾化。当来流温度一定时,油气动量比增大,液雾轴向分布距离和横向穿透深度均增大;来流温度升高,液雾穿透深度增加,油气动量比对液雾分布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593.
594.
刘大刘林周宇穗章弘 《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5,(2):70-73
APU舱引射排液是一种复杂的气液两相流混合过程。通过假设,获得了一种APU舱引射排液装置出口液体排放速度的一维估算方法,并根据该方法计算了地面和空中典型姿态下APU舱排液管出口的液体排放速度,这些计算结果可作为全机级APU舱排液路径数值模拟的输入条件。计算结果表明,引射排液可以有效增加排液管出口液体排放速度,而且APU舱排液管出口液体排放速度与飞行高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595.
596.
597.
598.
无掺混孔三级旋流器燃烧室燃烧性能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无掺混孔三级旋流器燃烧室进行了不同进口空气速度和油气比下的热态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进口空气速度的增加,点火油气比从0.0115增大到0.0174,贫油熄火油气比大多在0.005以下且变化不大;同一油气比下,进口空气速度越低,燃烧效率越高;各工况下的燃烧效率均在0.895以上,大状态点的出口温度分布系数均在0.1左右;综合考虑各燃烧性能,试验结果验证了对于高油气比燃烧室而言取消掺混孔的可行性和所提出的几个技术创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99.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PMSM)在恒转矩区起动能力差、在恒功率区电流轨迹不易跟踪等问题,提出基于电压反馈复合电流前馈的定子电流弱磁最优控制策略。通过判断电流前馈环节达到稳定时所需的电流与采用最大转矩电流比(MTPA)算法所得电流大小,使定子电流在恒转矩区通过电流前馈作用快速跟踪MTPA曲线,加快起动;在恒功率区采用电压反馈复合电流前馈的策略,增强系统抗干扰能力的同时最大化直流母线电压利用率。为了验证该策略的可行性,搭建PMSM仿真模型,构建以dSPACE1007为核心的试验平台,对其进行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了该策略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00.
本根据试验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轴对称收敛-扩散喷管激波贴口时落压比与面积比,收敛半角,扩张半角,无量纲喉道曲率半径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为喷管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