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5篇 |
免费 | 114篇 |
国内免费 | 11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021篇 |
航天技术 | 246篇 |
综合类 | 230篇 |
航天 | 4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79篇 |
2013年 | 82篇 |
2012年 | 117篇 |
2011年 | 108篇 |
2010年 | 93篇 |
2009年 | 116篇 |
2008年 | 119篇 |
2007年 | 151篇 |
2006年 | 99篇 |
2005年 | 117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平面埋入式进气道的口面参数选择与试验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飞行器的隐身性能和降低其迎风阻力,采用具有平面腹部的低雷达截面外形机身与埋入式进气道的组合是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但迄今尚未有成熟的平面埋入式进气道设计方法可供借鉴,为此对平面埋入式进气道口面参数进行了组合对比研究,旨在通过口面参数的选择来改善进气道的气动性能。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组口面参数设计了一梯形进口的平面埋入式进气道方案,并进行了高速风洞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进口侧棱决定了所产生的卷吸涡的强度,而前唇口导流角决定了进口段的横向压力梯度,两者均是驱动主流进入进气道内部的关键因素,为此对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和周向畸变指数均有着重要影响;后唇口型线特征参数对进气道出口总压高低压区的分布起着调节作用,为此可以作为控制周向畸变指数的一种辅助措施。(2)合适的口面参数能明显改善平面埋入式进气道的性能。选取23°导流角、4°侧棱角以及30°后唇口型线特征参数组合进行了方案设计和风洞试验验证,在Ma0=0.7,α=-2°~8°,β=0°~2°的范围内,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在0.920~0.952之间,周向畸变指数在1.142%~2.237%之间,达到了实用水平。(3)研究范围内,攻角的增加有利于改善平面埋入式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和周向畸变指数,而小角度侧滑时对出口流场畸变的影响不大,不仅未下降,反而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22.
23.
24.
发展静脉产业对于改造或调控现行物质流模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形成资源和能源的高效物质循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现状,针对静脉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模式建议,为我国静脉产业发展在投融资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5.
针对航空发动机石墨密封组件结构特点和平面度测量技术要求,提出应用光波干涉法对航空发动机密封件平面度误差实施检测专用装置的设计、测量、平面度判读等。 相似文献
26.
针对卫星数传调度这一类复杂的约束组合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速度方向和尺度可控的粒子群优化求解算法。为克服粒子群算法的早熟问题,该算法引入了速度更新的方向控制规则和尺度控制规则用于增加群体的多样性,并根据两种控制规则,提出了种群粒子的速度迭代策略,实现了算法运行过程中粒子间吸引和排斥过程的动态调整,同时保证了算法的收敛速度。设计了卫星数传调度问题的编码和解码方式,并证明了该编码方式下最优可行解的存在性。通过仿真实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算法控制参数对优化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管制员的激励问题始终是空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点工作。由于物质激励容易实施、便于量化,为各单位所重点使用。但面对管制运行环境和情况的不断变化,单纯的物质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使管制员感到满足和幸福,其效用也会随着收入的提高而不断降低。而在物质激励受各种因素制约不能在短时间内有较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情感激励,不失为增强管制员工作幸福感和自豪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8.
29.
30.
为进一步改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气动性能及燃油经济性,降低其污染物排放,控制其重量与成本,提出了一种高效的高、低压涡轮过渡流道整流支板一体化设计理念,即对原型支板与第一级低压涡轮导叶进行初步正问题一体化设计,并基于气流角全三维粘性反问题进行进一步改型设计,使得在保证自身气动性能不降低的基础上,带一体化支板涡轮过渡流道能够与高、低压涡轮实现良好匹配。以某型发动机过渡流道为算例开展了一体化设计工作,并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设计点、非设计点流场分析评估。结果表明,设计点工况下一体化支板出口气流角以及马赫数分布均与原型导叶出口一致,验证了一体化设计的有效性。同时,带一体化支板的过渡流道总压损失从原型流道的2.49%降低到了1.02%。而在非设计工况,带一体化支板的过渡流道气流分离明显减小,具有更宽的最佳工况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