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6篇
  免费   399篇
  国内免费   236篇
航空   1499篇
航天技术   229篇
综合类   228篇
航天   41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一种新型级间分离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韩松  郭凤美 《宇航学报》2002,23(4):47-51
本文对一种含固体燃气发生器的级间分离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给出了分离的总体方案,建立了级间段气体压强瞬变的数学模型和导弹两级的运动模型,并利用流体动力学软件对级间段充气过程进行了模拟。简要介绍了固体燃气发生器的设计,并给出燃气发生器装药的选取原则。最后通过对某型号导弹的计算,证明这种级间分离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2.
为了解决结构型吸波材料的分析和设计中所遇到的反射系数计算问题,从电磁场理论出发,导出了电磁波以任意角入射时多层雷达吸波材料(RAM)涂层的反射系数公式,此法简单易行,为结构型吸波材料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提供了基础,同时给出了计算曲线的例子,通过实例计算分析了电磁波的入射角,极化状态等对反射特性和隐身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文章主要介绍了具有凝视成像功能的红外探测系统的研究和设计。首先简要描述了红外测角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然后重点论述了红外探测系统的性能指标和光学设计;最后对红外探测系统设计研究作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24.
本文从米氏电磁散射理论出发,计算了含液滴介质的辐射特性。考察了中向同性散射能量传递份额的再分配,导出了吸收、发射、各几同性散射介质的辐射传递系数。计算了空间辐射散热器液滴层瞬态辐射换热,经与文献[4,5]的比较表明,本文所导出的辐射传递系数计算方法正确,精度高。用计算机辅助实验,分析液滴发生器产生粒子的大小、粒径分布对瞬态辐射换热的影响,可减少空间辐射散热器设计过程中的实验次数。  相似文献   
25.
26.
27.
该文介绍了γ射线同位素测距仪在导弹级间分离姿态测量上的应用及遇到的一些问题,包括放射源的选择、回收;探测器中关键部件的解决方法以及使用时放射源与探测器的最佳配置方案等。  相似文献   
28.
吕蓉  曹志刚 《宇航学报》2005,26(6):682-686,742
为提高卫星ATM(异步传递方式)网络星上缓存资源的利用率,针对利用上层协议重传的非实时数据业务,采用跨层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缓存管理优化方案—错误信元尾丢弃(ECTD)。它把信道误码引起的错误信元及后续的属于同一协议数据单元的无效信元丢弃。以早分组丢弃为基础,进一步建立了采用ECTD和不采用ECTD的分析有效吞吐量的数学模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ECTD具有优化缓存管理、提高有效吞吐量的作用,而且信元错误率和协议数据单元的长度越大,ECTD对有效吞吐量的改善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29.
利用一维四分之一波长谐振原理改进的扫描频率超声探伤(SFUI)方法成功地对固体发动机衬层和推进剂之间界面脱粘进行了检验,并已用于对H—Ⅰ火箭上面级及对模拟的H—Ⅱ火箭助推级的生产过程和实验现场检验。  相似文献   
30.
本文对高强钛合金Ti-10V-2Fe-3Al在不同温度下的微动损伤和疲劳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合金对微动损伤十分敏感,常温疲劳强度下降达50%。微动损伤的主要机制是疲劳脱层,这是由作用在材料次表层的交变切应力引起的,它将导致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早期断裂。疲劳裂纹的扩展方向可根据接触应力分析得到解释。在较高试验温度下,由于接触面形成的氧化层的保护作用,微动损伤程度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