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9篇
  免费   1038篇
  国内免费   196篇
航空   2406篇
航天技术   240篇
综合类   328篇
航天   72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压气机静叶栅层流分离泡转捩与角区分离数值模拟与实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γ-Reθ转捩模型对某可控扩散叶型(CDA)平面叶栅全攻角范围进行了三维数值计算,通过对比数值计算结果与叶栅实验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进口来流湍流度和雷诺数变化对叶栅表面层流分离、转捩以及角区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口湍流度低于5%时,吸力面存在层流分离,当进口湍流度大于5%后,层流分离移除,但转捩会一直存在;随着进口湍流度或雷诺数增加,吸力面和压力面转捩位置均会前移;随着进口湍流度增加,吸力面角区分离会有所减小,雷诺数增加对角区分离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22.
流通面积比对旋流杯油雾速度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李文高  卢克乾 《航空动力学报》2017,32(10):2338-2343
设计了3种不同一二级流通面积比的旋流杯试验件,在气压自模区工况下,运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对其出口油雾速度场进行测量,研究了不同流通面积比对旋流杯出口油雾速度场的影响,分析了油雾速度场的结构及其速度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一二级流通面积比的增加,旋流杯出口油雾速度场呈现出回流区面积和回流区长度逐渐变小、回流速度逐渐变大、出口射流张角逐渐减小的趋势。此外,从径向速度沿径向分布可以看出,随着流通面积比的增加油雾速度场的抗偏斜能力具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923.
为提高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性能,提出一种无速度传感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IPMSM)无差拍直接转矩控制方法。在建立电机离散化模型的基础上,导出了转矩与磁链的无差拍电压控制律。采用图形化辅助解析的方法,直观地表达了无差拍直接转矩控制电压矢量解的物理含义。将无差拍直接转矩控制与基于有效磁链观测器的速度估算方法相结合,实现了IPMSM的无速度传感器控制。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24.
为了深入了解均三甲苯的层流燃烧特性及影响因素,利用高速纹影技术和定容燃烧弹开展了相关研究,得到了不同初始条件下的层流燃烧速度和Markstein长度等参数,结合均三甲苯化学反应机理揭示了不同初始条件下导致层流燃烧速度变化的关键基元反应,进而得到了不同初始条件下均三甲苯/空气的层流燃烧速度拟合经验公式,最后对拟合公式进行了验证表明该经验公式能较为准确地预测不同初始条件下均三甲苯/空气的层流燃烧速度。研究结果表明:均三甲苯/空气的层流燃烧速度与预混气体的初始温度呈正相关,与初始压力呈负相关;Markstein长度与预混气体的初始温度和初始压力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25.
等离子体助燃含硼富燃燃气燃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等离子体能够有效地改善燃料的燃烧速率,缩短点火时间,改变火焰稳定性,被认为是最高效的辅助点火方法。为了验证等离子体对含硼富燃燃气燃烧的增强特性,利用一套带透明窗的燃烧实验装置开展了多次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补燃室环境中加入等离子体可使富燃燃气点火位置靠前,燃烧火焰面变大,高温反应区前移,从而改善了硼粒子的燃烧环境;通过计算对比有/无等离子工况下的补燃室二次燃烧效率,表明加入等离子后可使得补燃室二次燃烧效率提高5%以上,且随着放电功率的增加,等离子体助燃效果也显著增加,补燃室中增加的燃烧热与等离子体放电功率比值大约在7左右。  相似文献   
926.
以柴油为燃料的旋流杯燃烧室燃烧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爱虢  朱悦  陈保东  朱涛  刘凯  曾文 《推进技术》2017,38(8):1804-1811
为分析燃料和燃烧室结构对燃烧性能的影响,对地面用燃气轮机采用旋流杯燃烧室以0号柴油为燃料时的燃烧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研究了主燃孔尺寸和掺混孔轴向位置对燃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柴油为燃料后,由于粘度增加燃烧室的点火和熄火特性变差,常温点火油气比高于0.034,慢车贫油熄火油气比高于0.005,提高燃烧室入口气流温度至240℃可使最低点火油气比降至0.023;在相同油气比和入口条件下燃烧室温升超过900℃,高于相同入口条件下航空煤油温升,燃烧效率达到了98%以上,出口温度分布系数最高为0.2324满足出口温度分布均匀性要求,CO,NOx和UHC排放最高值分别为76.57,56.73和626mL/m3,都满足污染物排放要求,SN4为11.9,达到了无烟燃烧室标准。主燃孔直径增大至11mm,使主燃区空气流量增加2%会导致燃烧室的点火油气比升高约5%,熄火油气比升高约3%;掺混孔前移导致贫油熄火油气比升高10%、燃烧效率下降1.3%,出口温度分布系数升高至0.2324,但会使NOx和CO的排放分别降低49%和18%;掺混孔后移,会使出口温度分布系数降至0.197,NOx排放降低26%。  相似文献   
927.
旋流强度对甲烷/空气预混火焰CIVB回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旋流强度对甲烷/空气预混火焰燃烧诱导涡破碎(CIVB)回火的影响,以便深入理解CIVB回火的机理进而抑制回火,采用二维轴对称模型,并使用用户自定义函数(UDF)修改动量守恒方程来模拟旋流,得到了甲烷/空气预混火焰在不同旋流数下的CIVB回火极限,通过负切向涡量和流动不稳定理论分析了回火过程中的涡破碎。结果表明,对于无中心体旋流预混喷嘴中甲烷/空气火焰的CIVB回火,旋流数从0.409增加到0.416,先促进回火后抑制回火;对于同一个喷嘴结构,不同旋流数下发生CIVB回火时流场满足相同的涡破碎条件,即负切向涡量最大值约为5.5×10~4s~(-1),从宏观尺度分析其实质是流动不稳定扰动因子相同。  相似文献   
928.
针对燃气轮机低排放燃烧室的研究,设计了以甲烷为燃料采用预混燃烧的富油/焠熄/贫油(RQL)模型燃烧室。通过对RQL模型燃烧室内轴向温度和组分浓度分布,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及排放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焠熄与主流空气流量之比,富油区当量比对燃烧性能和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典型RQL燃烧方式下富油区火焰颜色较暗,贫油区火焰为淡蓝色,燃烧室内轴线方向温度呈M型分布,NO_x主要在焠熄区生成。CO,UHC和O_2浓度在经历焠熄区时发生突变;出口NO_x和CO排放都较低。保持头部当量比不变,随着焠熄与主流空气流量比的增加,燃烧室出口平均温度下降,NO_x排放下降,CO排放上升。保持焠熄与主流空气流量比不变,富油区当量比小于1.4时,不能再实现RQL燃烧模式。  相似文献   
929.
轴向旋流器单通道甲烷/空气回火特征大涡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邹文杰  王岳  孔文俊 《推进技术》2017,38(7):1548-1555
为了研究轴向旋流器叶片单通道间的回火特征,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旋流器叶片吸力面侧和压力面侧点火后火焰面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纯流动下,吸力面侧有回流区,压力面侧无回流区;吸力面侧点火后,火焰面随吸力面侧的回流区向上游发展;压力面侧点火后,压力面侧不会回火,但是会引燃吸力面侧,进而回到吸力面侧回火模式;火焰面传递的关键位置为内壁面或叶片尾缘。  相似文献   
930.
燃料物性对燃烧室燃烧特性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是研究设计中首要考虑的参数。借助数值计算方法,采用Fluent稳态压力求解器、P1辐射模型和涡耗散模型(EDM)对某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在巡航工况和最大工况下煤油与柴油两种燃料的燃烧特性进行计算及对比研究,得到该燃烧室使用航空煤油(RP-3)和0~#柴油的热态流场、空气流量分配、温度场、出口温度分布、污染物排放及头部燃油蒸发量。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当该燃烧室的燃料由航空煤油改为0~#柴油后,其热态温度场分布基本一致,流量分配最大差异在0.45%之内,燃烧效率降低约4.3%,NO和碳烟粒子排放量相当,出口温度分布和总压损失差异分别在1.0%和4.1%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