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7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12篇
航空   577篇
航天技术   208篇
综合类   109篇
航天   38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通过RNG k-ε湍流模型求解可压流的N-S方程,研究燃气轮机涡轮导向叶片尾缘劈缝出流冷气的流动情况。对斜劈缝涡轮叶片的尾缘部分建立了二维模型,根据航空发动机工况设置边界条件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由于外流和叶片叶盆尾缘厚度的影响,叶盆尾缘端部形成局部回流,叶片尾缘劈缝气体流出后受压力梯度的影响先抬起与叶背面分离,在流过一段距离后由于跨音速流膨胀波的作用,冷气流再次附着在叶背尾缘上。文章讨论了涡轮叶片叶盆不同尾缘厚度、倾斜角度、几何造型对尾缘劈缝处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对比了不考虑外流流动影响时尾缘劈缝处流动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12.
航天微系统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微系统技术包括专用集成电路(ASIC)、片上系统(SoC)、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混合集成电路(HIC)等微电子技术和微机电系统(MEMS)。文章介绍了这几种技术的特点、发展现状,以及在航天中的应用情况和应用前景。ASIC与SoC技术可显著提高电子系统的集成度和性能,已在航天中得到广泛应用。MMIC技术可用于航天器通信载荷和平台的射频通信部件,已在欧美航天器中大量应用,目前正朝高频段发展。HIC主要包括厚膜HIC和薄膜HIC,特别适于功率器件和微波器件的集成,目前国外已有大量产品用于航天,如"国际空间站"(ISS)。MEMS技术可用于航天器导航、热控、推进、光学遥感与通信等系统,甚至可对航天器设计方法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以上技术领域,我国虽已开展了一些研究,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文章针对航天微系统技术的产业布局、发展方式等提出了建议,可为我国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13.
靳健  杨雷 《宇航学报》2014,35(9):1095-1104
建立了一种多舱段载人航天器空气环境控制系统性能集成仿真分析模型,包括舱体模块、乘员模块、舱压控制模块、温湿度控制模块和CO2净化模块,并对两舱段载人航天器空气环境控制系统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舱间通风传热能力较差,造成组合体温湿度水平超出指标范围,而舱间通风传质能力较强,可实现氧分压水平和CO2分压水平的集中控制。提出了一种控制系统改进方案,在非主控舱段增设控温系统改善组合体空气温度水平,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系统改进后组合体各空气环境参数均满足设计要求。该工作有助于加快载人航天器空气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流程。  相似文献   
314.
朱自强  王凯  黄波恩 《航空学报》2018,39(5):121684-121684
本文叙述和讨论了某些增强立尾效益的主动流动控制(AFC)技术的研究。在NASA ERA项目支持下Rensselaer学院完成了4%和5%缩比立尾模型的合成射流AFC风洞试验,加州理工学院完成了14%缩比立尾模型的振荡射流AFC风洞试验,后者表明当动量系数为1.7%时可获50%的侧向力增量。基于将上述两种AFC技术集成于飞机系统的可行性研究,Boeing在Ames NFAC(40 ft×80 ft风洞)完成了B-757全尺寸立尾风洞模型试验,在风速为100 knots,方向舵偏角为30°和侧滑角为0°与-7.5°下,得出采用31个振荡射流激振器可获得20%侧向力增量。NASA ERA项目组与Boeing共同努力在2015年春实现了装有31个振荡射流激振器的B-757 ecoDemonstrator飞行试验。飞行员反馈和13%~16%侧向力增量的飞行试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了振荡射流AFC技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315.
介绍了宇航用活塞式连接分离火工装置(简称火工装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建立了火工装置分离过程的理论模型,得出了该装置的解锁分离力和分离速度,提出了确定最佳火药量的原则和方法。经试验验证,其方法可以较精确地预示火工装置的性能,具有工程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16.
气体复用技术回收利用了气闸舱出舱活动泄压的大部分气体,对空间站的长期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调研了"国际空间站"气体复用技术,包括美国联合气闸舱及日本实验舱气闸室。重点介绍联合气闸舱气体复用系统组成、硬件设计及性能,并阐述了泄压方式的冗余设计。初探了我国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经论证,我国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拟采用转移抽送的技术原理,与"国际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方案有不同特点。探讨了气体复用技术的地面试验方法,对试验条件的影响性进行简要分析总结。文章的技术方案简便可行,可应用于我国空间站的建设。  相似文献   
317.
一种GEO卫星星敏感器热控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解决目前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星敏感器热控设计复杂、实施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辐射小舱式星敏感器热控设计方案。以东方红-4(DFH-4)平台GEO卫星星敏感器采用辐射小舱式热控设计方案为实例,利用热分析软件TMG建模进行了热分析验证,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其布局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表明:采用辐射小舱式热控设计方案时,星敏感器的在轨预示温度范围在-26.2~+22.2℃,能很好地满足其温度指标要求,设计方案合理可行,可为GEO卫星上同类设备的热控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18.
“嫦娥一号”卫星观测近月太阳风离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嫦娥一号"卫星的太阳风离子探测器(SWIDs)的科学目标是研究太阳风与月球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应的近月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文章利用"嫦娥一号"卫星SWIDs探测器在2007年12月30日的观测数据对近月太阳风等离子体环境,包括向阳侧太阳风离子、"拾起"离子以及在月球尾迹边界处的太阳风离子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观测结果:1)在慢速太阳风中观测到双峰结构,分别为太阳风中的氢离子和二价氦离子;2)在行星际磁场具有明显昏向(+By)分量期间,在月球向阳侧持续观测到有月表散射或反射后被拾起的太阳风离子;3)与入射的太阳风离子不同,这些拾起的太阳风离子具有明显的角度分布特征;4)在行星际磁场昏向(晨向)期间,太阳风中的氢离子在月球尾迹北半球的边界处呈现减速(加速)特征并进入尾迹;而并未发现氦离子进入尾迹的特征。"嫦娥一号"卫星的这些观测数据对于认识近月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19.
阳光 《航天》2011,(10):13-13
8月23日,轨道科学公司首艘“天鹅座”货运飞船的增压舱运抵弗吉尼亚州沃洛普斯岛上的NASA沃洛普斯飞行设施,将开始为明年2月飞往国际空间站的试飞做准备。  相似文献   
320.
陈立 《中国航天》2011,(11):22-22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飞入太空,在宇宙中遨游。天宫一号上有两个舱段: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在验证我国未来建设载人空间站方面肩负了巨大任务,也吸引了较多关注,相比之下,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研制生产的资源舱就不是那么夺人眼球了,但是它所起的作用却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