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66篇
航空   539篇
航天技术   137篇
综合类   74篇
航天   1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位势场与涡轮端区二次流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某亚声速涡轮内部下游导叶位势场与动叶端区二次流和叶尖泄漏流的非定常相互作用,详细分析了不同时刻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受下游导叶的非定常位势作用影响,动叶出口瞬时时刻二次涡结构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并导致动叶出口熵增和效率均随时间改变,文中利用旋涡运动学理论对产生这一现象的流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22.
刘建中  叶笃毅  张丽娜  肖磊 《航空学报》2012,33(12):2211-2220
 飞机和发动机等重要装备承力结构在服役过程中通常承受变幅疲劳载荷作用。直接测量和分析由于过载塑性变形而导致的裂纹尖端附近残余应力场,对于较好地理解变幅加载下疲劳裂纹扩展行为,从而改善和发展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微细尺度的深度-传感压痕(DSI)残余应力测量技术,研究了材料疲劳裂纹尖端附近残余应力场的实用测试技术,获得了铝合金中心裂纹拉伸试样在恒幅及单峰疲劳过载作用下裂纹尖端附近的残余应力场分布。同时,还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模拟分析了相同疲劳载荷下裂纹尖端附近相应的残余应力场分布。相互验证表明:两种方法获得了基本吻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23.
超声速燃烧室中壁面凹腔结构的稳焰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贾真 《航空动力学报》2013,28(6):1392-1401
针对凹腔稳焰机理,分别在冷态喷流和燃烧工况下探讨了改变凹腔长深比和深度对超声速流场中的燃料掺混效果及燃烧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大凹腔长深比能使燃料更容易卷入凹腔,延长其在低速回流区内的掺混时间,增强掺混、提高燃烧效率;但过大的长深比对燃烧效率改善的影响消失,反而会使剪切层运动距离增大,导致凹腔后壁面再附激波增强,引起激波耗散产生的总压损失增大,使凹腔前、后壁面压差阻力增加,所以工程中建议采用长深比为5左右的凹腔结构.增大凹腔深度虽然会使激波损失增加,但能提高主流和凹腔的质量交换率,并使凹腔容积增大,能够显著提高燃料在低速回流区的掺混和火焰稳定效果,提高燃烧效率.   相似文献   
824.
深低温环路热管是一种高效的深低温两相传热器件,未来可广泛应用于红外探测等空间项目的低温热控系统。为有效减小热管与热负荷间的接触热阻及热管的背向漏热,采用氧化锆作为毛细芯材料,研发了氮工质平板蒸发器环路热管,重点研究了热管的自启动特性、传热性能以及在间歇性热负荷下的运行情况。结果表明:在无辅助情况下,液氮温区平板蒸发器环路热管自启动性能良好,可依靠工质扩散从室温迅速降温至液氮温区。环路热管能够在70~100 K温区稳定运行,热阻随运行温度和热负荷的上升而减小,最大传热功率为15 W,最小热阻为0.8 K/W。在蒸发器间歇性加热的情况下,环路热管可以保持温度稳定,热响应迅速,无需二次降温。液氮温区平板蒸发器环路热管有效满足了空间低温光学系统的热控制系统的热传输需求。   相似文献   
825.
为有效解决太阳活动区磁场特征量化问题,对所有SOHO卫星MDI磁图预处理后,分割出日面角45°以内的活动区,分析活动区投影面积变形来源,研究建立Cosine面积校正因子,校正活动区面积,构建具有21个特征参数的活动区磁场特征量化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量化结果计算累积方差,结合活动区10486爆发X17.2级耀斑时...  相似文献   
826.
研究了Al-Li-Mg-Cu-Zr系国产铝锂合金的焊接性。研究表明,用净化的氩气保护并带拖罩的氩弧焊接铝锂合金,焊接接头及其热影响区表面仅有轻微的氧化色。金相分析表明,焊接接头结合良好,且有相当的机械性能。电子探针微区域分析表明,焊缝与热影响区及母材成分除锂未能分析,其余成分变化甚微,厚度3.50mm试样均焊透。用YAG激光焊,氩气保护,单面焊能焊透≤0.70mm厚的铝锂合金板,而双面焊能焊≤1.50mm厚的板,焊件的接头及其热影响区保持原金属光泽,焊缝窄。微区域成分分析表明,焊缝、热影响区与母材几乎无变化。  相似文献   
827.
直升机旋翼桨尖形状由简单的矩形改变为先进形状可改善直升机性能,降低旋翼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本文在简介国内外直升机旋翼桨尖形状研究情况的基础上,着重叙述近期在南京航空学院直升机技术研究所旋翼台上进行的四种不同桨尖形状旋翼悬停性能初步试验研究,给出了试验结果及其分析。试验的四种桨尖是:(a)矩形桨尖;(b)后掠(或直线后掠)桨尖;(C)尖削桨尖,(d)后掠抛物桨尖。对于(b)、(c),后掠或尖削从 r=O.9R 处开始,而(d)后掠抛物从 r=o.85R 开始。文中给出了试验所得桨尖对拉力、功率、悬停效率的影响曲线,并进行了相应分析,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桨尖形状的改进确实能提高旋翼的悬停效率,改善性能。尖削形状的旋翼拉力可提高6%以上,而悬停效率亦可提高5%。  相似文献   
828.
分析了难加工材料磨削弧区强化换热的机理;指出了磨削烧伤主要是由于弧区热密度达到临界点时,磨削液发生成膜沸腾无法进入弧区,热量无法疏导致;在分析现有换热方法存在的不中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磨前弧区引入径向高压水射流冲击强化换热技术开发高效磨削潜力的创新构思;创造性地设计了径向定向高压射流冲击强化换热方法和装置,该方法能有效冲破汽膜的阻挡,使磨削液顺利进进入弧区,把热量带走,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29.
Ni—Cr合金与金刚石和钢基体界面微区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扫描电镜X射能谱,结合金相及试验样逐层的X射线结构分析,剖析了Ni-Cr合金与金刚石和钢基体钎焊界面的微区组织结构,揭示了Ni-Cr合金对金刚石和钢基休面的浸润和钎焊机理。即在钎焊过程中,Ni-Cr合金中的Cr元素分离出在金刚石界面形成富Cr层并与金刚石表面的C元素反应生成Cr7C3,在钢基体结合界面上Ni-Cr合金和钢基体中的元素相互扩散形成冶金结合,这时实现合金层与金刚石和钢基体都有较高结合强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30.
胡东愿  杨任农  闫孟达  岳龙飞  左家亮  王瑛 《航空学报》2020,41(4):323571-323571
针对传统中远距空空导弹三线攻击区无法为飞行员提供丰富的战术决策信息,火控系统计算攻击区实时性差、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以攻击机为中心,考虑目标逃逸机动的新型导弹杀伤包线概念。分析经典战例中目标机规避导弹的常见机动方式,将攻击区抽象为导弹的七种杀伤包线,给出准确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离线仿真。确定8种影响杀伤包线的运动参数,构建样本库。引入深度学习方法,建立降噪自编码网络(AE)模型,采用无监督学习提取样本初级特征,获取表征样本库非线性规律的高维特征量;建立深度网络模型,采用监督学习提取高维特征量中的高级特征并进行拟合。实验表明深度网络的拟合值与六自由度仿真结果以及导弹真实数据相比,误差可控制在15 m之内;网络在线解算只需0.04 s,能够满足实时性需求;新型杀伤包线为飞行员及时掌握敌我态势提供了有效的辅助信息,为机动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